30年前,城市公交车还是一种稀罕的交通工具;30年后的今天,公交车逐步变成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好帮手。
隋书露当公交车司机已有23年的历史。从最初的解放大巴,到广州大巴,再到现在的黄海大巴,隋书露见证了烟台公交车的变迁。1985年,28岁的隋书露从部队复员回来开上了公交车。他最早开7路车,当时的线路是从闹钟厂到火车站这段距离。
“当时我开的是老解放车,市中心有三四条线路吧,由于车辆少,再加车况又差,常常市民等车等上半个小时。当时,受条件所限,公交保养维修也跟不上去,所以半路坏车太多。司机、乘客都上火,乘客更是怨声载道。”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环境,隋师傅唏嘘不已。
如今,隋师傅开的是1路车,“座驾”是两年前刚换的崭新的黄海大巴,车上配备了电视、暖风,排放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他坐在驾驶里很舒服,空间大,前挡风玻璃的视野也开阔。“短短这几十年,公交变化如此巨大,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象啊。”隋师傅感慨万千。
几十年来,烟台的公交车在不断更新换代。六十年代,老福特改装车是公交使用的第一种公共汽车;七、八十年代,天津牌、重庆牌客车、广州牌绞接车成为广大市民的代步工具;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民不断提升的乘车需求,中巴线路的相继开线,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烟台城市公交总公司纪委书记张虹告诉记者,在一定时期内,中巴车为解决市民出行问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公共”车辆档次低,车辆结构严重失调、经营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线路设置不合理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从2001年开始公司实施中巴退市、集约化经营。
中巴退市后,为了提高新购公交车辆质量档次,市交通局运管处进行了公交车辆定型招标,最终确定造型新颖、曲线流畅、排放达到国际标准的中通、申沃、牡丹、黄海等车型作为烟台市公交用车选用和备用车型。今年,烟台市城市公交总公司又积极响应市政府节能减排号召,着力打造绿色公交、环保公交、节能公交,筹资2300万元,将8路、2路、47路、42路进行了天然气公交车置换,为市区空气质量、能源结构和人居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从根本上解决公交车马路掉头、运行等停车难题,烟台市城市公交公司积极争取市交通局的支持并自筹资金,加大了对场站和线路候车亭的建设,如今海鸥、波浪等造型的候车亭,分布在南大街、海滨路、机场路等市区主干道,为市民提供了舒适、整洁的候车环境,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我市在线路布局、场站和线路候车建设等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近几年来,公交总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区域公交资源整合,不断调整和优化公交线网布局,载体功能、辐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市民出行的分担率由2001年的13%上升到现在的26%,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13标台。
历经风雨30年的嬗变,现在,烟台市城市公交总公司已达到营运线路40多条,年客运量达1.75亿人次,公交线路长度增至650多公里,市区站点覆盖率达到70%,停车供应能力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