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中国客车国际化“大器初显”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5日
分享按钮

  2006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5个年头,对于中国人来说,5年是一个重要的数字,5年,意味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5年,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青涩少年长成豪情满怀的青年。曾经最令人担心的中国汽车业,在逐步融入国际竞争舞台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最让人惊喜的产业。

  作为汽车产业的分支,中国客车行业的发展更令国人生感骄傲和自豪。如果说中国的自主轿车品牌更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的角逐,那么中国客车品牌则是全面开花,不仅在国内市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客车已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客车产量达到27.46万辆,在全球大中型客车的产量中占33%,超过美国的21%而排名第一位。在出口方面,2004年,中国向7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客车4784辆,比上一年增加近一倍;2005年,中国共出口5756台大、中、轻型客车,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步向良性调整。世界客车联盟(BAAV)主席GuidoVlieghe先生评价说:“中国客车生产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客车出口大国的地位也在渐渐形成。”

  在2006,中国客车出口继续精彩不断,以“三龙一通”为首的客车企业纷纷拿下一个又一个大定单。特别是苏州金龙500辆海格客车出口卡塔尔服务多哈亚运会,成为2006年中国客车行业标志性事件。在以零故障服务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交通运营后,以苏州金龙海格客车为代表的中国客车的综合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升。

  对于海格客车服务多哈亚运会的出色表现,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的分析人士认为,它对中国客车国际化之路乃至中国客车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优势客车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与世界客车巨头相抗衡的实力,中国客车的技术、品质开始得到国际认可。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多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中国制造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大批量出口海外,源于其价格优势,而廉价往往会成为低质的代名词。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客车企业已经清醒地看到,中国客车出口仍处“试水期”,存在遍地撒种、追求数量等问题,但随着对国际先进技术、工艺的引进与吸收,中国客车的品质不断提升并得到跨越性进步。BAAV秘书长LucGlorieux也认为,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技术引进,中国客车企业已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而且在技术创新上有重大突破,与国际高档客车产品之间的技术差异正在不断缩小。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金龙今年出口卡塔尔的500辆海格客车,便是在直接与世界先进客车制造商的竞争中取得的。据苏州金龙负责出口业务的副总经理黄书平介绍,为了提供客户更好的产品,使用户能更好地为本届亚运会服务,苏州金龙专门组织工程师团队赶赴卡塔尔,就当地的客车使用环境进行了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此次出口的海格系列两款车型进行了400多项有针对性的品质技术设计改良,苏州金龙还编写了专门的技术手册。“这些富有针对性的改进让我们感到惊讶,即便是奔驰、MAN这些领先的国际品牌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时期做得这么完美。”卡塔尔母瓦萨雷特公司客车部总经理安东尼先生一语道破了苏州金龙的取胜之道。

  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记者还了解到,苏州金龙的国际化不仅注重产品品质,而且从策略上追求品牌的塑造。黄书平副总经理表示,苏州金龙出口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海格客车品牌的培育,做到三个“必须要有”,即必须要有人、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必须要有服务的意识,归根结底产品出口要形成品牌竞争力,不能进一个市场砸一个市场。

  对于中国优势客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逐渐崛起,业内人士认为,苏州金龙、宇通等领军企业已经具备了规模优势,他们的海外策略表现得越来越理性、成熟,显现出中国自主品牌客车业的崭新气质。对于中国客车国际化,专家同时指出,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不同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客车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网络、售后服务、风险防范以及国际金融运作等方面需要较高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客车业将更具国际竞争力。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