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客车行业的市场表现基本呈高开低走之势:2001~2002年在公路客车需求增长的拉动下,客车销量大幅增长;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客车行业跌进低谷;2004~2005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并无根本变化。进入“十一五”,客车市场走势如何,不同者持有不同观点。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其发展态势似乎比人们预想的好。 ——编 者
整体市场形势乐观
2006年一季度,53家企业累计生产各类客车26116辆,同比增量为4638辆,增长21.59%,累计销售26407辆,同比增量为5362辆,增长25.48%。自2001年以来,客车行业的第一季度,基本都是春节之后的调整期,从未出现高速增长的行情,因此,我们认为今年的这个开局是一个难得的良好开局。
一季度,大型客车累计销售7176辆,同比增量为643辆,增长9.84%,其中,10~11米大型客车的增量达到948辆,同比增长35.81%;中型客车累计销售11547辆,同比增量为2710辆,增长30.67%,中型客车的三个系列的增幅比较平衡,都在30%左右,其中7~8米系列增量最大,达到1255辆;轻型客车累计销售7684辆,同比增量为2009辆,增长35.40%,增幅最大。
前15位企业集中度有所下降。客车产销量一季度列前15位的企业累计产量合计20039辆,累计销量合计20427辆,产量集中度为76.73%,销量集中度为77.35%。与上年同期相比,集中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大型客车累计销量列前15位的企业共计销售6269辆,集中度为87.36%;中型客车累计销量列前15位的企业共计销售9612辆,集中度为83.24%;轻型客车累计销量列前15位的企业共计销售6718辆,集中度为87.43%。
中型座位客车增长罕见。在座位客车的增长中,中型座位客车的增长态势是近年来少有的,受大型客车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型座位客车近年来连续下滑,一季度的强劲反弹,是市场结构调整的结果。
座位客车销量同比增长27.25%,其中大型座位客车同比增量为910辆,增长34.08%,中型座位客车增量为1726辆,增长26.76%,轻型座位客车增量为1350辆,增长24.51%。大型座位客车延续了2005年以来的增长趋势,10~11米系列的市场表现尤其突出,增量达到672辆,同比增长79.72%。
卧铺客车的销量下降。若非卧铺客车的影响,2006年一季度九大系列的销量将会全线飘红。卧铺客车以大型客车为主,只有云南美的有少量的中型产品,因此,卧铺客车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大型客车领域,一季度,卧铺客车销量同比下降52.37%,其中大型卧铺客车同比减少573辆,降低53.25%。卧铺客车的销量下降是市场需求减少的结果。
其他客车的销量有小幅增长。53家企业中,其他客车的范围很窄,生产企业不多,产品品种很少,采血车、巡回医疗车、厢式货车、电工作业车是主要品种,在整体销量中所占的份额不大。近期,我国多数地区天气干燥,森林火灾频繁,森林消防车的市场需求较旺,今年一季度,其他客车销量同比增长7.04%,其增长主要来自于桂林发展公司的森林消防运输车。
53家企业中,累计销量同比增长的企业有34家,其中同比增长幅度在40%以上的有22家,从近几年客车行业的市场表现来看,堪称最佳开局。
座位、公交客车增势明显
2006年一季度,53家企业累计生产座位客车18411辆,卧铺客车490辆,公交客车7126辆,其他客车89辆,分别占生产总量的70.50%、1.88%、27.28%和0.34%;销售座位客车18614辆,卧铺客车513辆,公交客车7204辆,其他客车76辆,分别占销售总量的70.49%、1.94%、27.28%和0.29%;
与上年同期相比,卧铺客车和其他客车的比例有所下降,座位客车与公交客车则有所上升,其中卧铺客车和公交客车的变化最为明显,卧铺客车的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而公交客车则增长2.18个百分点。
座位客车销量增幅超过40%的有15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座位客车销量增长的企业有27家,下降的有21家,其中12米以上的系列和5米以下的系列涉及的企业很少,在表中未列出。增幅超过40%的有15家。大型座位客车前15位企业累计销售3410辆,占大型座位客车总量的95.24%。今年一季度53家企业中涉及大型座位客车领域的有33个,真正形成销售的大型座位客车产品并不多,共有124种,销量在50辆以上的产品只有22个。
公交客车的销量增幅超过40%的有17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公交客车销量增长的企业有20家,下降的有13家,其中增幅超过40%的有17家。大型公交客车前15位企业累计销售3014辆,集中度达到97.46%。53家企业中涉及大型公交客车领域的有25个,形成销售的大型公交客车产品共有74种,销量在50辆以上的产品只有20个。
三大因素推动发展
数据分析表明,客车行业进入“十一五”取得了良好开局,应该说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促成了这个结果,总体来看,这些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政策触发了增长行情
从历年客车市场的表现来看,如果没有政策因素的影响,客车市场只会循序渐进,不会爆发突然的增长行情。分析现状,触发这一波增长行情的政策因素主要有三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促进城乡之间生产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普遍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客车行业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是公交优先。公交优先是目前城市建设的根本策略之一,在政策的推动下,这一策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动作迅速,而且在全国已经掀起了一股潮流。
三是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改革对于客车行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但是,正是消费税改革的影响,引发了农村客车潜在用户的提前购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今年一季度的增长行情提供了支持,但这种支持是非常短暂的。
市场周期的变化推动
客车市场的周期性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的投资习惯。一般而言,5年规划的初期是各级政府进行基础建设的投资高峰,各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都有公路建设、交通发展等相关内容,对客车行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城市公交的规划则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应该说正是得益于地方政府投资习惯的影响。从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容量公交客车将在今明两年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是公路客车的更新周期。客车产品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其周期性特点十分明显,2000年,交通部开始进行客运企业的资质评定,刺激了公路客运企业的客车更新,到2006年,这批当初大量更新的客运车辆都到了升级换代的年限,加上目前公路客运市场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公路客车新一轮的更新高峰已经呈现。
行业调整产生影响
在事物的变化中,外因为辅,内因为主,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客车行业的内部调整成就了2006年一季度的增长行情。其实,客车企业的内部调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客车企业的内部调整中,有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是企业整合。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客车行业的企业整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客车行业的整合是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目前,发改委拟定了《客车整车企业生产资格要求》,并已经开始在网上征求意见,我们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对客车行业的整合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近几年,客车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今年一季度,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卧铺客车市场萎缩、公交客车和座位客车大幅度上涨,对一季度的增长行情具有支持作用的是公交客车和座位客车的结构变化。
在公交客车的变化中,分为企业的明显变化和产品系列的明显变化两个层次。
相对而言,座位客车的结构变化则没有明显的特点,但是中型座位客车同比增量达到1726辆,远远高于大型客车和轻型客车。
我们认为是政策的调整触发了一季度的增长行情,但这种行情能够维持多久,主要决定于与这些政策相配套的有关辅助政策,比如消费税,如果有相关的政府补贴政策相配套,来消除对农村客车的阻碍,农村客车的发展前景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出口还须提升档次
“十五”期间,客车出口额的爬升速度远远高于出口量,但是,曲线变化并不是不断上扬的趋势, 一方面是产品档次在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是出口竞争表现得越来越理性。
但从一季度出口来看,总体水平并不高,需要克服三大困难。
一是保有量不大,很难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就目前客车出口的情况来看,多数出口业务比较盲目,只是在做订单,而没有做市场。我们以为,首先要准确地选择出口市场,目的是要在局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数量优势,至少要让售后服务体系保证自给自足,在客车出口上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推动出口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是品牌基础较差,亟待提升信任度。有消息称,有些希望进口中国客车的国家竟然要求中国的客车企业支付上千万美金的保证金,由此可见,中国客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程度是比较糟糕的,提升信任度是摆在客车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优良资源提高产品质量。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在这种积累的过程中,除了出口数量的增长以外,产品的品质更为重要。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实力。只有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企业,才能保证客车出口事业的良性发展,才能够承担在世界市场上提升中国客车品牌的重任。
三是出口环境亟待改善。这属于客观困难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客车出口的客观困难主要来自4个方面:技术壁垒、关税障碍、运力限制、贸易风险。
认证问题是困扰客车出口企业的大问题,由于不同的国家要求不同,与我们常用的标准有差异;另外关税对削弱中国客车的价格优势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球汽车滚装船数量约有420多艘,主要由日、韩公司所控制,我国只有五六艘,中国的客车出口受制于日、韩海运企业已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出口贸易风险仍很大。客车出口的风险与机遇是对等的,目前中国客车出口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用户的支付能力常常充满变数,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还是比较谨慎的。
从“十五”期间客车出口的数据对比来看,客车出口不仅在快速发展,而且在良性发展,虽然基础还不够坚实,但通过出口企业的不断调整和国家对客车出口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车出口充满了机遇。商务部机电司张骥副司长在宇通调研时强调,“客车是机电产品出口的重中之重,政府一定会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支持”,这是所有的客车出口企业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