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新车要上路了。它的长度、载客量会让我们耳目一新。
杭州的快速公交一号线(B1线),下个月要通车了。这不仅对相关的乘客、甚至对广大市民来说,都是一个意味丰富的信号。
大家在感受“行路难”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同时,一定也感受到政府部门正在加大力度,频频出击缓解公共交通难题———“三口五路”告捷,“一纵三横”冲刺,“四纵五路”紧锣密鼓。
如此,快速公交线呼之欲出,引起人们的期待以及疑问,是很自然的。
眼前的道路改造,我们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在保持城市交通基本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作业,会对大家的出行带来一定的不便,但一旦改造好,除了旧貌换新颜的感观愉悦外,更大的收益,是交通条件的更科学与便利。
同样,尽管有理由期待快速公交线最终能为大众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不能性急地指望它一问世,就能符合所有人的需求,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单单是原有的乘车习惯与新线路之间的磨合,就需要一个过程———适应它,熟悉它,配合它,完善它,最终成就它,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新生事物要发挥功效,完成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好处,往往需要人们去尝试、去适应。就拿新近推出的“双休日换乘制度”来说,它既可以缓解景区交通压力,又可以让更多的驾车市民有处停车(而且免费)的措施,受益者居然不多。究其原因,除了集散中心的公交线路还不够丰富外,就是许多驾车者没有勇气尝试。我们往往习惯于让新事物来适应我们。如果说一项措施对公众利益是利大于弊的,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是有义务去实践它,推动它的。
无论是公交优先也好,还是快速公交也罢,出发点,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对平民百姓以及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尊重与维护。因此,要使快速公交能够快起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责,公交公司有责,乘客有责,与此相关的行人、司机都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