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专业客车底盘企业处境尴尬
文章来源: 孟莉 陈静仪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6日
分享按钮

    今年我国客车市场产销形势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主流企业产销全面增长,绝大部分细分市场销量增长。然而,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专业底盘企业的老总恐怕还乐不起来。整体效益不佳、多数企业亏损的现状说明,它们的生存能力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客车底盘销量多年徘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总公司顾问孟宪欣,总结了今年国内大中型客车市场的四大特点:一是大中型客车销量全面增长;二是中型客车成为增销主力车型;三是公交客车的增幅继续加大;四是三分之二的客车企业产销量增加,以公交客车和中轻型客车为主产品的企业普遍增产增销。然而,客车市场的全面向好,并没有让专业客车底盘企业感受到多少温暖。
     
    孟宪欣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有专业客车底盘企业9家,年销量为7万~8万辆,仍然是客车生产的主要基础和最主要的供应商,但这些专业底盘厂日子普遍不好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10月,我国客车产销量分别为15.91万辆和15.56万辆,而客车非完整车辆(底盘)分别产销8.18万辆和8.11万辆。
     
    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从2004年至今,我国客车非完整车辆的年产销量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主流客车厂热衷自制底盘
     
    专业客车底盘企业产销量停滞不前的最直接原因,是国内主流客车企业底盘自制率不断上升。“包括宇通、苏州金龙等在内的国内主流客车企业,都在提高底盘的自制率,尤其是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大型客车产品。”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2001年,宇通销售的产品中,采用外购底盘的占三分之二以上,采用自制底盘的仅限于7米后置系列;2002年,宇通10米后置自制底盘得到客户好评并开始热销;2004年,宇通的底盘自制率超过60%,中高档产品所采用的底盘基本实现了自制。
     
    近年客车销量快速增长的苏州金龙,已基本上全部采用自制底盘。该公司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采用外购底盘有两大问题:一是在售后服务中容易产生客车厂和底盘厂相互扯皮的现象;二是国内客车产品改进速度很快,根据来自市场一线的反馈,客车企业要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专业客车底盘企业常常跟不上客车企业的反应速度。比如,苏州金龙的产品从今年起大量采用贯通式骨架,车身与骨架的连接方式、连接位置等都要相应改变。“对于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专业客车底盘企业来说,为某一家客车企业的某类产品专门改进底盘设计,显然是不经济的。”苏州金龙的这位相关人士说。
     
    孟宪欣也认为:“国内现有专业底盘厂的体制与轿车、卡车企业基本相同,难以适应客车市场批量小、品种多、变化快的特点。”
     
    “对于客车企业来说,自制底盘也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客车企业热衷自制底盘的另一深层原因。有专家分析说,客车技术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底盘上,底盘的动力性、稳定性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匹配性,是决定客车档次的基础。此外,底盘制造成本在客车总成本中一般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往往能够达到50%以上。

    专业客车底盘厂出路何在
    
    目前,我国客车年产量已占世界客车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且主流厂家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一通三龙”(宇通、厦门金龙、厦门金旅、苏州金龙)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在这4家企业中,厦门金龙和厦门金旅虽然目前还没有底盘生产资格,但旗下的苏州金龙和厦门金龙新福达底盘有限公司均具有底盘生产资格。
     
    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改装类客车企业申请客车底盘生产资格的通知》。据了解,厦门金龙、厦门金旅、中通客车、少林客车等尚未获得底盘生产资格的主流客车企业均已提出申请。如果上述企业获得底盘生产资格,专业客车底盘企业的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受到挤压。

    “有实力的整车企业都要自己做底盘,这是一种趋势。”多年从事客车行业研究的曲涛认为,专业底盘企业的整体销量还会下降,大量存在的中小客车企业才是专业客车底盘企业的衣食父母。国内某主流客车企业的营销企划部经理也对记者表示:“专业客车底盘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批量比较大的产品上,如6米及6米以下的轻客底盘。”

    “从国内客车企业现有的底盘开发技术力量、售后服务网络来看,底盘全部自制也未必合理。”孟宪欣对记者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客车企业具备三大总成的生产能力,所谓“自制底盘”不过是选用各种总成匹配而成。“专业底盘厂与客车厂不应形成竞争关系,而应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客车底盘生产企业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实力雄厚、技术实力较强。同时,专业底盘生产企业大多数都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具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开发模式,这种积累是一般客车生产企业还不能比拟的。因此,底盘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质量要可靠、成本要下降、新产品要开发,是专业客车底盘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孟宪欣表示,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专业底盘厂应更多地从体制上找原因,从降成本上寻出路。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