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一次在扬州亚星客车身上得到了验证。
尽管顾雏军案尚未盖棺定论,但其旗下的格林柯尔系还是在劫难逃。
8月20日,亚星客车再爆猛料:据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公告称,其董事姜源在今年初借向扬州机电股权转让之际,将本属于亚星客车的6300万元转让款直接挪到了扬州格林柯尔的账户上,且至今未能收回。
对扬州亚星来说,可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从7月29日开始,由顾雏军旗下投资公司扬州格林柯尔持有60.67%股权的扬州亚星,竟接连被三家银行冻结,期限为一年。
面对内忧外患,业内人士预测说,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资金链的断裂问题,扬州亚星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一家被摘牌退市的汽车企业。
致命软肋
股份的60.67%,也即1.15亿股股权被冻结一年,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现在似乎谁也不好判断。但对扬州亚星来说,目前的处境意味着什么,也许再清楚不过了。特别是在顾案浮出水面之后,几天之间,扬州亚星的股市行情急剧下跌却是逃不过的事实,大幅缩水的结果导致了几天之间就蒸发了数亿元的市值。
前不久,亚星客车对扬柴的转让已经让人对亚星的资金状况产生了联想。事实上,2004年,亚星客车从扬柴得到的投资收益就达到了800多万元,对效益不错的扬柴的转让已经或多或少的暴露出了扬州亚星资金捉襟见肘的蛛丝马迹。连亚星客车内部的人员也承认,现在亚星客车内部的资金周转确实遇到了困难,格林柯尔系的崩塌更使他们雪上加霜。仅在2004年,亚星客车就曾先后收购了盛达特种车公司、投资北京长途汽车有限公司、收购扬子生产厂房资产、投资资阳亚星客车有限公司,面对亿元以上的耗资,亚星客车急需资金补充。然而从扬州机电转来的6300万资金,却被顾氏人马私下挪用,这一切,无异于釜底抽薪。
据了解,亚星客车为此正在积极酝酿对策,拟对扬州格林柯尔持有亚星客车的股权进行处置,准备优先在扬州格林柯尔的转让款中回收6300万元,但从目前格林柯尔系危机重重的形势看,亚星客车收回这笔资金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退一步说,即使一切按照亚星所设想的那样,也得要在一年之后,股权解冻之后才可能有结果。然而,如何挺过这一年,才是眼下亚星最大的难题。
很显然,现在摆在亚星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资金链的断裂。况且,亚星还要面对那些随时可能落井下石的局面。据说,祸不单行的是,现在亚星的有些供货商已经开始上门催债了。如果下游销售商卖货不能及时付款、企业没有了销售回款也将很难准时向上游供货商支付,仅此一点足以把亚星逼向死地。
当然,这一切扬州市政府不能坐视不管。据了解,对于6300万元的追回问题,中国证监会江苏监管局也已介入此事进行调查,扬州市政府也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确保亚星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重组难题
客观地说,顾案不是导致亚星窘境的唯一缘由。其实,比起轿车企业利润的急速下滑,这几年客车行业还是比较乐观的。在2004年度5个客车行业的上市企业中,像宇通客车、金龙客车的净利润都在亿元以上,而中通客车和安凯客车的净利润也都维持在千万元以上,实现了盈利。但亚星却是个例外,可以说,亚星是5个上市的客车企业中惟一亏损的。事实上,从2003年、2004年开始,“亚星客车”就已经连续亏损,2004年每股收益为-0.365元。据亚星客车2004年年报显示,亚星客车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约为7.95亿元,净亏损约6926万元。而且,由于亚星客车连续两年亏损,今年4月27日亚星客车被戴上了*ST的帽子。
所以,在除却资金因素外,亚星客车在生产、经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上,似乎也有应该反思的地方,如果不寻求变革,寻找出路,亚星的未来将很难想象。
当然,亚星客车自身也早已经觉察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今年5月20日,就在格林柯尔系刚出现风吹草动之时,亚星就匆匆召开了一个恳谈会,除亚星股份部分管理层之外,扬州市副市长、体改办主任以及扬州各大银行的代表、亚星股份全国的主要客户都来到现场,试图来应对开始泛滥的舆论危机,试图从格林柯尔系中及早脱身。但随着顾案事态的扩大,特别是一系列问题逐渐明朗后,如何拯救亚星就成为了一个最敏感和棘手的话题。
据亚星客车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现在摆在亚星面前的一种最理想的结局是:由政府出面,出资回购扬州格林柯尔在亚星的股权,然后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完成股权的重组。这也是亚星走出低谷的最现实和最直接的途径。然而问题是:以亚星目前的窘境,短期内也很难找到一家理想的合作伙伴,而可能出现的结果只能是由政府出面实行暂时托管,然后等待机会实行重组或者收购。业内普遍预测,像*ST亚星这样的股票,加上亚星目前的经营状况,再投资组合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但从目前客车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的重组整合正成为一种趋势,所以,除了政府的力挺之外,亚星客车还不至于马上落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毕竟,亚星客车的技术资源优势还在,加上相对良好的客车市场环境,亚星客车借力翻盘的几率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