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态势分析
文章来源: 《商用汽车》(2005年第7期) 作者:韩林 发布日期: 2005年8月25日
分享按钮

    2004、2005年汽车市场回顾及预测

  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呈平稳增长态势,产销量双双突破500万辆(居世界第3位,2003年居第4位),分别为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同比增长14.11%和15.50%。具体表现为:(1)货车产销151.47万、152.59万辆,同比增长23.21%、25.97%,其中,重、中、微型货车增速分别达到44.98%、28.79%和24.96%,(2)客车产销分别为123.95万、121.87万辆,同比增长8.17%、5.12%,其中,大客车产销2.62万、2.61万辆,同比增长33.63%、37.49%,增速较快。2004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81.56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远高于进口13%的增幅:汽车产品贸易逆差明显缩小,由2003年的97.37亿美元减少到2004年的81.77亿美元。

  2005年1—5月,全国汽车产销231.45万、227.1万辆,同比增长2.58%、4.57%。其中:乘用车产销148.44万、146.59万辆,产量同比下降0.31%,销量同比增长3.63%,商用车产销83.01万、80.51万辆,同比增长8.18%、6.34%。1—5月,客车累计产销6.97万、6.89万辆,同比下降7.93%、8.5%,客车非完整车辆累计产销3.12万、3.11万辆,同比下降9.3%、9.44%,货车累计产销53.6万、52.77万辆,同比增长9.66%、8.09%;货车非完整车辆累计产销16.11万、15.04万辆,同比增长18.49%、16.4%;半挂牵引车累计产销3.22万、2.7万辆,同比下降1.1%、10.27%。2005年第1季度,全国汽车商品进出口总值64.49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25.91亿元(同比下降31.92%),出口总值38.58亿元(同比增长59.46%),实现贸易顺差12.67亿美元。

  2005年,国家继续实行“进中求稳”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汽车等消费的增长,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所以,汽车工业仍是我国的热点产业。根据2005年GDP增速预测和国家宏观经济状况,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的态势是:(1)车市降价(尤其是乘用车)将继续。企业产能增速大大高于需求增速,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进口车需求难有大的增长。2005年政策变化会对进口车价格形成一定压力。当前,汽车进口数量和品种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来配置,所以,虽然进口车配额取消,但2005年进口车需求不会大幅增长,国产车与进口车的竞争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3)汽车总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汽车价格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有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超过560万辆,比2004年增长12%—13%,其中货车需求165万辆,增长15%,客车增幅也在15%左右。

  从国内外形势看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目前,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汽车工业全球化发展势头迅猛。各国经济越来越互相依存,跨国投资兼并、汽车进出口、零部件全球采购迅速发展。(2)汽车工业处于创新时代。人们对汽车节能、排放和安全法规的要求日益严格,迫使汽车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等。(3)汽车跨国公司形成新格局。附属于各大汽车公司的零部件公司将成为独立的跨国零部件集团。零部件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权由汽车开发部门转向零部件公司。零部件采购由零件向部件(模块)发展,形成一级和二级供应商。汽车及其零部件技术标准趋向国际化。零部件供应商与汽车制造商签订长期合同,从产品开发到生产供货,成为合作伙伴。

  近2年来世界汽车产销量增幅不大,而我国汽车尤其是载货汽车、专用汽车及客车的产销却呈现出火爆场面。这标志着世界汽车工业的重点正在向中国转移。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与改革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国汽车工业正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世界汽车巨头进入我国,逐步扩大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推动了我国许多汽车企业的联合和改组。我国一些大的汽车集团不仅瞄准国内市场,而且有计划地建设出口基地。国际上大部分著名的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已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进入我国,它们的介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总体形势不错,但用建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衡量,我国汽车工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虽然生产规模不小,但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企业整体水平仍不是很高,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真正体现具有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产品仍然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技术水平,某些关键零部件的质量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关键技术过分依赖国外:(2)受诸多因素制约,我国汽车产业一直受“多头管理”的困扰,这不但增加了汽车企业的负担,而且严重制约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汽车工业一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说,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1.依靠国家政策,加速发展汽车工业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注重改变传统的汽车产品管理模式,如汽车行业管理正逐渐走向联合。2004年发布的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依据本政策和国家认证认可条例建立统一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制度。符合准入管理制度规定和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并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登录《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内的产品必须标志中国强制性认证(3C)标志。该《政策》取消了要求外贸平衡、国产化比例等与世贸规则和我国加入WTO所做承诺相违背的部分。该《政策》有利于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并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管理和技术双管齐下。在管理方面,积极参照和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在技术方面,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及装备水平。其措施是:(1)根据自身资源状况,进行企业战略调整;根据现有技术、经验、销售体系和顾客群,进行多样化产品开发,做到“大而专,小而特”。(2)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内部格局,在行业或集团内进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在各细分市场上争取主动。(3)选准目标,实施海外战略联盟。(4)建立企业信息跟踪体系和创新机制,培植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产品逐步向“四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高环保)转变,赶超国外先进水平。

  2.扩大汽车出口,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3大趋势,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汽车产业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将受到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国际竞争压力,新科技革命使我国面临着加速工业化和紧跟知识经济潮流的双重任务。为此,汽车工业要凭借地域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把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关键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在新的国际产业格局中,主动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将我国汽车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全球汽车研发和技术资源,充分利用全球汽车市场和消费资源走向世界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为此,汽车企业应首先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开展系统情报工作,进行行业研究和区域研究。要引入战略管理概念,确立战略管理对企业决策的统筹、指导和检验作用,并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面向国内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遵循国际惯例,树立公平竞争观念,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逐步用新技术新观念武装产供销体系,同时,为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要跟踪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引导消费潮流,有超前思维和构想。适应全球采购需要,提高产品开发和竞争能力。

  3.以创建自主品牌为前提,打造国际名牌

  如何创立自主品牌一直是我国汽车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多年来,我国汽车企业普遍存在着自主开发能力弱、引进多、模仿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等诸方面问题。除汽车产业外,这种现象在其他行业也普遍存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已占据世界第4位,其中汽车居世界第3位;另有统计显示,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日、德占2/3,而中国却少得可怜。国家统计局的报告预测,到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10%,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3名,到2020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2位。据此预测,如果我国的GDP超过世界总量的10%,那么相应的世界级品牌也应向10%靠近,否则中国还真的会沦落为“世界工厂”。

  发达国家纷纷抢占技术制高点、取得品牌效应后,又加速抢占市场份额。目前,几乎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全球战略的一个重点,而且在华经营重点从贸易和技术转让变成建立生产基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和品牌输出,为的是占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将汽车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定位无一不是廉价的组装车间和销售大卖场。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做了如下分工:高技术制造部分在国内,一般零部件和组装在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最终产品从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有专家指出:从长远看,中国不能永远走“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之路,也不能永远是世界汽车巨头的装配车间,中国应该走“引进一消化一开发一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之路。对此,我国汽车工业的策略是顺应潮流,将中国建成世界级汽车制造基地的同时,创就属于自己的世界级管理、世界级技术、世界级物流、世界级设计和世界级品牌,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级品牌。应该说,从现在开始的5—10年内,是中国汽车制造业树立自己的世界级品牌的绝佳机会。从现在起,国家正在财税、投资、进出口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国内汽车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加速研发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4.创造基础条件,突破产业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2005年将达到3356万辆,2010年达到5669万辆,2020年达到1亿3103万辆。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注重交通、能源、环境等基础条件建设,努力解决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交通。目前,全国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加大了路政管理力度,并于2003年10月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实施);针对汽车产品,2003、2004年先后出台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和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同时加速道路基础建设,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8万km,其中高速公路近3.3万km。到2005年,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可达到195万km,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5万km,到2007年,全长约3.5万km的国家“五纵七横”主干线将全部建成开通。

  二是能源。我国机动车消耗石油约占全国石油消费的1/3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预测,2010年和2012年我国机动车燃油需求将分别达到1。38亿t和2.56亿t,为当年石油总消费量的43%和57%。由于国内石油储藏量和采掘量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进口,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影响,同时对汽车工业发展造成威胁。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等。《规划》提出:我国将研究鼓励发展节能车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s同时,研究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

  三是环境。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排放污染总量日趋上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尾气成为CO、NOx放量中的第一大来源。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汽车大气污染中所分担的份额将达到79%。为了标本兼治,国家针对排气污染物、噪声、消耗臭氧层物、温室气体等出台标准以进行控制和管理。

  5.向内使劲,做大做强我国汽车工业

  我国汽车工业致力于做大做强,保持并提高在世界中的位次,应采取以下措施:(1)瞄准国外先进技术和标准,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迅速垒高国产汽车的技术门槛。大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2)抓紧培育核心竞争力。汽车企业应从人力资源、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和内部组织的有效整合,形成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3)利用自身优势扩大出口。随着我国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批量出口是扩大市场的一个有效途径。(4)进一步学习国外企业的市场经营策略,寻找市场商机,实行差别经营,努力提高国产汽车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