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比去年均有所上升,汽车产量增长5.15%,销量增长9.35%。但是,汽车企业的利润却大幅回落。整车企业利润下滑比零部件企业更为明显;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8%,15家重点整车企业利润下降幅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有4家企业亏损;零部件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9%。整车价格继续走低,但降幅明显缩小。汽车进口大幅减少,出口增长显著。另外,乘用车产品结构向节能型转变。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中,1-1.6升的经济型轿车销量占轿车总量的43.9%,而夏利、伊兰特和凯越位居销量的前三名。
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将会适度放缓,另据有关部门预测,汽车销售形势会好于上半年。预计全年汽车产销量将与协会年初的预测基本吻合,产销整车550万-560万辆,增速保持在10%左右。
我国汽车零部件在发展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摆脱了过去那种“数量多,规模小,质量差”的格局,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形成了为国内整车厂供货配套的体系。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具备自主开发和系统供货的能力,开拓了海外市场,进入了国际采购体系,出口量逐年增长。另外,外商投资我国汽车零部件力度继续增强,他们掌握着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核心技术,基本垄断了为主机厂配套的市场。
200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列入统计范畴的共有4171家,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比2003年增长25.6%,占汽车行业总收入10800亿元的30%;实现利润288亿元,比2003年增长12.6%,占汽车行业总利润720亿元的40%。汽车零部件进口79.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7.97%,出口56.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3.2%。
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38.94亿美元,同比增长60.18%;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35.9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2%;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1605.73亿元,占汽车行业总收入的29%,同比增长16.37%;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总额91.09亿元,占汽车行业总利润的40%,同比下降29.21%。
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面临许多问题。例如,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太小,整体水平较差,缺乏竞争力的局面依然存在;零部件企业的重组整合缺乏机制和动力,集团化发展的趋势远远不如整车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过高,主机厂年年压低采购成本,导致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部分零部件厂的生存环境堪忧;出口零部件仍然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以售后市场为主,出口价格相互倾轧,导致出口数量增长较快,但效益增长不明显;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难以介入主机厂的前期开发过程,进入为主机配套市场十分困难;众多企业普遍缺乏与国际企业交往的能力,不能适应系统化、模块化供货的要求。
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将是继整车高速发展后零部件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整车产量的上升,全球采购向有成本优势的中国转移,不断增长的中国零部件海外市场等因素都给我国零部件的发展带来机遇。整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整车生产企业调整与零部件厂的战略伙伴关系,在降低采购价格的同时,也通过提高国产化率,加大国内采购量等渠道降低其成本,给零部件厂扩大配套带来契机。
深度国产化已经成为主机厂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零部件厂要抓住这个契机。深度国产化就是对已经通过国产化认证的零部件还在继续使用的进口材料、进口元件和进口模具等予以进一步国产替代。例如,一汽大众提出了“疯狂国产化”的口号,要提高国产化的广度、深度和加快德国的认证速度;一汽、上海和大众3家联手,决胜“全面国产化”,实现关键部件和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包括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另外,神龙公司提出要“更深,更广,更快”国产化,加大国内采购量,还把国产化延伸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软件和硬件上。
——零部件企业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首先,国际知名零部件集团加大投资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力度,已经形成从开发研制、培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体系,并开始按最佳分工和布局整合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例如,德尔福在中国投资额超过了5亿美元,投资了一家研发中心,一家培训中心和15家企业,销售额达10亿美元;博世公司在中国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在华设立了10个代表处,5家贸易公司,18家企业,销售额达到14亿欧元。普利斯通和倍耐特两家轮胎公司各自在华计划投资3亿美元建立轮胎厂。
其次,国内一些主要原材料生产厂开始向自主生产零部件转移,利用材料成本的优势和同行竞争,占据市场。
第三,国内一些金融和IT行业看好汽车零部件行业,收购重组部分零部件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融入先进管理,调整产品结构,进行资本运作,具备比一般零部件厂更优越的潜在竞争优势。
第四,零部件本土化的内涵在演变。外商投资中国合资企业正在发生3个转变:从参股向控股转变;从合资向独资转变;从占据市场向垄断市场转变。生产关键零部件的工厂大部分由外方控制,他们掌控着核心技术,具有为主机厂优先配套的保护,享受着国家税收的优惠,竞争实力明显高于国内同行企业。本土化供货的比例在提高,外资的比重在增加,外方的利润在提升。以发动机为例,除了原来已经建立的合资企业发动机厂以外,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长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等纷纷开始建立新的发动机项目。而外方通过控股或转移技术等渠道,掌控着中国汽车的心脏,业内人士称之为新一轮“造心风暴”。
——中国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发展选择。
我国零部件企业应该认清现实:存在的问题明显,但同时机遇大好,挑战严峻。
我国零部件企业要合理地给自己定位,按照为主机配套和售后两个市场的划分,按照系统供货、模块供货的要求,界定自己属于一级供应商或是二级三级供应商,制定自身“十一五”期间切实的发展目标;
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和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要把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建设摆到重要地位,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实现与主机厂同步开发甚至超越主机厂产品发展的优势,这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零部件生产企业要顺应全球采购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际沟通能力,努力扩大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另外,零部件企业始终要把控制和降低成本作为重要问题来抓。离开产品的低成本,就等于丧失了中国零部件进入全球采购的优势。
以东风汽车公司发展零部件的新思路为例。为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东风重新定位了其发展零部件的三项转变: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参与整车同步开发,实现从OEM向OED的转变;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引进和合资的步伐;打破集团保护,逐步实现内部采购低于外部采购价格的政策,激励零部件厂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其综合实力。
此外,还要研究WTO后过渡期特征,加强产业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汽车零部件行业健康运行。从今年起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关税总体水平降至9.9%。而WTO后过渡期的特征是主要产业在加入WTO谈判时获得的过渡期基本结束,服务贸易承诺的过渡期接近尾声,部分敏感行业将面临进口产品和服务更加激烈的竞争。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深层次影响将逐步显现。
另外,WTO后过渡期体现在汽车行业的具体标志是进口配额许可证全部取消,汽车平均关税降至25%,零部件关税降至10%;贸易权放开,服务贸易中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所享受的过渡期已接近尾声,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
我国将面临贸易争端高发期,国际经贸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在商务部领导下,努力做好汽车行业的产业安全运行及反倾销工作。协会已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制定若干不违背WTO原则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给自主开发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尽可能保护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
巩固出口大好形势,加强管理和服务,推进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新局面
汽车零部件出口连续保持增长态势,而且零部件出口是我国汽车行业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2004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占行业出口总量的45%,如果包含发动机、汽车轮胎在内,占总量的62%。我国具备出口能力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增长,规模在提升,市场在转移。
要努力实现零部件出口的3个转变,提升出口效益。第一,当前汽车零部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以原材料消耗型产品为主,以售后市场为主,以个体去寻找订单为主的出口格局;要想变更,取决于我国零部件整体实力的提升。第二,要警惕过度低档产品出口和自相倾轧的价格战可能导致的反倾销后果。例如,我国车用铝轮是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主导产品,万丰、戴卡等企业每年的出口量都在七八千万美元左右,出口到美国的中国铝轮已占美国进口总量的40%,要求对中国出口铝轮提出反倾销调查的呼声很高,已引起中汽协会车轮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第三,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出口企业实现三个转变:从售后服务件向OEM件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从散乱状出口向有序化管理转变。从而形成既增加了出口,又提高了效益,还防范了风险的良性出口局面。
——汽车零部件出口存在巨大商机。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汽车业巨头到2007年前在低成本国家的零部件采购额累计将达500亿美元,其中70%计划瞄准中国。
打造出口基地和出口型企业,建立出口平台,构建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主力军。培育和支持出口基地和出口企业是国家商务部支持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一项重点工程,协会将全力以赴配合商务部开展相关工作。
此外,协会将组织企业到境外召开合作洽谈会,参加相关产品国际展览会等活动,给企业出口搭建平台。由商务部主办并提供资金支持的“2005年中美(底特律)汽车零部件合作洽谈会”将于今年10月底在美国底特律举行。协会作为承办单位正在积极筹备会议,也请参会单位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企业,寻求出口商机。
协会计划打造具备拉斯维加斯售后备件展览会特点的中国零部件展览会,每年定时、定点举办,逐步作出品牌效应,吸引外商直接来中国采购。
——确定“十一五”出口目标,制定出口规划。
结合发改委“十一五”汽车产业规划纲要精神,协会拟向商务部建议到2010年的零部件出口目标为350亿-400亿美元。
以2004年出口发动机和零部件出口额61.3亿美元为基数,按每年35%的递增率简单计算,到2010年的总出口额将达到400亿美元;如按35%的速度递增,到了2008年以后的出口增量将会很大,每年将递增100亿美元,必须有全面进入全球采购体系和稳定的OEM市场为依托才能实现,要充分估计到实现出口目标的难度。协会将按照商务部确定下来的出口目标,组织行业编制“十一五”出口专项规划,纳入零部件总规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