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清洁汽车,中国汽车能否借此突破重围?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周倩 发布日期: 2005年12月5日
分享按钮

    1999年,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成立了推动清洁汽车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随后,13部委出台了关于实施清洁汽车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发展清洁汽车的3个主要方向:传统燃油汽车的进一步清洁化,提高燃油的经济性,降低排放;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型的代用燃料汽车;研究开发新型的、纯电动、混合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

    2001年,国家科技计划推出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形成了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动力蓄电池、电机和多能源控制系统为“三横”的布局,并且形成了“清洁汽车活动”基本框架。

    一个星期前,汽车巨头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京市交付3辆梅赛德斯—奔驰Citaro氢燃料电池公共汽车。

    两个月后,日本丰田与中国一汽合作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将下线正式投放中国市场。

    看到这两则消息,再回想到去年10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的“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上,全球40余家知名汽车厂商,携带400余辆以氢气、柴油等各类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齐聚上海,还有300多名各国的政府高层和政策制定者随之而来。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在新一轮汽车产业升级中,我们的企业仍然没有话语权,难与老牌国际汽车巨头们一争高下吗?

    可喜的是,第四届北京国际清洁汽车技术研讨暨展览会给我们的答案并非如此,中国汽车正在努力突破重围。

    4年走完8年的路

    在第四届北京国际清洁汽车技术研讨暨展览会上,参加试驾巡游的中国自主研发的“超越”系列电动轿车和“清能”系列电动客车与奔驰车相比,毫不逊色。

    科技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01年国家投入8.8亿元推出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以来,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研制不论在整车技术还是在核心技术上,都取得了可喜进展。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许  评价说,“日本和美国在电动汽车上的研发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开展研究的时间基本在8年以上。中国科研人员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8年的技术进步,而国家投入研发经费总量却不到国外同期投入的5%。"

    去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必比登国际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中,中国电动汽车在17辆参赛车辆中,有4辆车在7个单项技术奖项测试中获得5个单项奖(A级),7辆车取得了4个A级,其它车辆至少取得了一个A级。其中,由同济自主研发的“超越二号"燃料电池轿车,获得5个A的最好综合成绩,与世界最高水平相比,在“动力系统表现及节能减排"、“车辆结构与操控稳定性"两个主要性能方面毫不逊色,甚至表现更佳。

    由民营企业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超越二号”的“心脏”————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不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其技术水平已经开始赶超以巴拉德公司为代表的国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上海神力首次创新性地实现燃料电池常压空气、低压氢气运行,大大减少了因高压氢气泄漏带来的危险,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可靠性,工作寿命长,支持运行系统简单,成本大大降低,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几分之一。

    清洁汽车成为国家行动

    1999年,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成立了推动清洁汽车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随后,13部委出台了《关于实施清洁汽车发展的若干意见》。2001年,国家科技计划推出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并且形成了“清洁汽车活动”基本框架,由此发展清洁汽车成为国家行动。

    我国科技人员通过自主创新,已形成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取得了一批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的成果。例如开发出了满足国家排放标准的汽柴油发动机,开发出了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性能样车和实用样车。在燃料方面,已经可以生产出合格的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合成燃料。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共获专利74项;研发出新产品39项,新技术、新工艺20项,新材料5种;完成示范点20个,中试线10条,生产线20条;已商品化成果数37项,实际应用成果数达40项,已获综合经济效益7843万元。

    就天然气汽车而言,我国已从燃气汽车的车瓶、燃气转换装置、燃气发动机、燃气汽车到加气站设备生产、销售、供给、维修和检测,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国燃气汽车已经超过20万辆,每年能够节省石油150多万吨。目前,全国共有26家整车企业开发的总数超过100种的燃气汽车车型登录国家汽车新产品公告,部分产品已出口国外。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也开始了小批量生产。武汉公交集团等4家企业共同投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的电动车示范运营商业性公司,现有电动汽车98辆,建成4座充电站,运送乘客70多万人次,已经实现赢利。

    未来挑战和机遇并存

    业界认为,中国目前仍处在汽车工业的原始积累阶段,如果能赶上这一轮能源革命,同步甚至抢先一步,就有希望在新一轮汽车产业升级中实现后发跨越。

    中国清洁汽车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据此就要完成突破外资汽车巨头重围的任务显然还是困难重重。

    首先是资金困境。“目前我国的燃料电池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离产业化还有相当距离,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资金。国家可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燃料电池若想真正产业化就必须走市场化道路,燃料电池制造企业必须能不依赖国家而独立生存。”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里清博士对记者说,“神力科技目前的主要科研经费就来自于863的课题经费,尽管迄今已经获得了1亿多元人民币的研发资金,但相比于跨国巨头的一掷千金,神力科技的每一分钱都还要数着用。神力科技迫切希望能得到各界的帮助尤其在资金上的注入。”

    其次,中国的清洁汽车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国家还应为该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比如加大燃油税、提高排放标准,对购买清洁能源车进行补贴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还需要相当长时间。

    此外还有产业链的建设。比如氢能,现在公认困扰氢能发展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使用氢能的设备价格昂贵;二是加氢的设施仍不完备,还没有形成供氢网络,导致氢能的推广应用受到制约。

    不过,中国清洁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大好机遇。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清洁汽车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实际第三大汽车销售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2003年中国车用汽油、柴油总消耗量分别占当前中国柴油、汽油生产量的85.8%和23.4%,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中国车用油总需求量将达到1亿吨左右。同时,车用燃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正在变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此,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在政策方面,200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电动汽车发展,支持研究开发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今年,我国政府又颁布了一批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标准。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国家将加强支持节能环保汽车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产、学、研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实际推广方面,2008年,北京将大规模使用清洁汽车,90%的公交车和全部的市政(环保和邮政)用车将改为清洁燃料车,奥林匹克公园内也将采用零排放车辆和超低排放车辆。

    这些,都将为中国清洁汽车大发展提供机会。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