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外国的校车,再看看中国每年的校车事故报道,是不是很令人伤心。然而,国内的校车事件频频发生之后,还是出现卡车校车、货车校车,究竟是为何?
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的问题:
1.何谓校车?
很多公众眼里,只要运送孩子出行就叫校车,于是不顾孩子的安全,存在侥幸心理。而实际上,我国在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该标准对校车座椅、出口、看管人员等有具体要求。只有符合该标准要求的才能算是校车。迄今为止,发生事故的“校车”都是山寨版的,连一部符合国家专用校车标准的都没有。
媒体应该多宣传专用校车的安全性,在报道事故时,也应该冠以“黑校车”、“山寨”校车字样,让群众认识到“假”校车的危害性、“真”校车的安全性。
2.无完善的体制,责任谁承担?
在甘肃黑校车事件中,除了校方外,似乎找不到上一级该为此事负责的部门。有的报道,指责道路状况太差,有的指责当地教育部门没有及时制止,有的报道指责部门不预防。这就是校车的监管无门。到现在为止,我国校车还没有一个名分,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政策,没有明确的道路行驶权利,更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
3.校车出口的多,内销的少。
其实很多国外看着很漂亮很气派很安全的校车都是中国造的。比如,在宇通出口墨西哥的1500辆客车中,有将近500辆都是专业的安全校车。 苏州金龙120辆出口卡塔尔,作为该国小学的校车;安凯客车于沙特签订3000辆校车出口合同等等。我国校车能为外国的孩子们服务,我们自己的孩子却坐不上。
4.有钱买公车 没钱买校车?
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一个部门一年的“三公经费”就能达到21亿,公车消费更是攀升至800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14%,平均年增速超100亿元。其实,专用校车还不如一辆豪华轿车贵。就拿在全国率先引进“长鼻子”美式校车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来说,购置的79辆校车,能承担5000多名12周岁以下小学生的接送任务,包括两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购车总费用为2000万元,占2010年德清的教育经费支出5.5亿元的3.6%,而该县教育经费,仅占该县GDP的2.34%。
事实上,我国校车现状如此,并不是我们缺少产品或技术,而是我们的观念,更深层面也就是相关制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