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中国交通报专栏 >> 新闻正文
聚焦成本控制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前世今生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报 发布日期: 2013年6月28日
分享按钮

背景

  2013年6月初,宇通客车联合米其林轮胎和菲亚特动力科技,率先在业内发布LCC战略并开始实施LCC工程。对于现阶段似乎陷入某种发展困境的客运和公交市场来说,此举可谓一声春雷,打破其发展的沉闷,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行业强烈反响。

  业内专家对此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宇通LCC带给行业全新的发展思路,给客运企业带来控制成本的创新实践,有利于行业转型升级。在实际采访中,各地客运、公交运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LCC理念也表示肯定和认同,并对下一阶段引入LCC理念充满了期待。

  那么,什么是LCC?它是如何帮助企业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的?今天,我们就从它的起源谈起,一探LCC的前世今生。

  源起美国军方 LCC出身不凡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CC),也被称为全寿命周期费用,最早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正式提出并率先使用。当时美国国防费用预算受到国会制约,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美国国防部提出武器系统采购的LCC理念并认为,LCC是指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而创立的成本费用管理方式,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

  在此之前,美国国防部对武器系统费用的定义主要是单件产品的成本,也就是主要考虑生产单件武器装备所需的费用。后来,随着武器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但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成本日益增大,而且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复杂、精密,对使用与维护要求的日趋严格,促使武器系统的使用与维护费用也空前上涨。

  1962年,在美国国防部长的报告中披露:1961年美国国防预算至少25%用在维修费上,并且得出结论认为把全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费压缩到最低才是产品研制的基本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单件武器系统产品的研制、生产的成本已不足以说明武器系统总费用的高低了,人们也不能再把武器系统的研究与研制费、部队采购费和使用与维护费分割开来加以考虑,而必须把这几者结合起来,作为武器系统的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总体考虑。

  因此在1966年6月,美国国防部开始正式研究LCC,并在1970年开始使用LCC评价法,要求武器系统的使用部门在作出采购决策时,不但要考虑是否买得起,更要考虑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是否用得起。为了配合LCC评价法的实施,美国军方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有关标准、规则、通稿及手册,使有关规定和方法更加具体化,并且从研发就开始非常重视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后勤保障,通过改革维修措施和淘汰使用维修过高的陈旧设备等手段,实现LCC的有效应用。

  从军用到民用 LCC大显身手

  美国军方以成本为杠杆来调节国防建设的做法取得了重大成效。LCC理论迅速被推广到政府及民用部门。

  上世纪70年代后,LCC概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经普及。这一时期,英国以LCC理论思想为基础,创立了设备综合工程学,把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以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作为设备综合管理的目标。

  从1975到1989年,LCC技术迅速发展并达到高潮,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私人部门,都投入巨大的财力去研究开发,LCC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汽车、航空、计算机软件、制造业、商业投资、电信、电力、医疗和建筑业等,这一阶段对LCC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费用的分解、估算、建模、修正、分析以及评估。

  日本设备工程协会于1978年成立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委员会,以研究和推动LCC理论的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LCC理论已经获得国际上的认可。1987年11月,日本颁布了《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概念、程序及应用》标准,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证,LCC技术上升为标准,并以技术规范的形式加以推行。

  同一时期,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STM)开发了一个系统性的评估软件和一个国家数据库。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人们发现采用LCC技术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收益。把LCC技术应用到大型工程项目如医院、大学建设等,效果并不好。很快研究人员就发现,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越多、工程越复杂,所得出的结果就越不可靠。

  1991年,著名的D.J.Ferry和Roger Flanagan博士在他们编撰的《LCC——一个基本方法》一书中提出,把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划分为11个阶段,包括投资意向研究、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设计审查、政府审批、投标报价、合同管理、调试、竣工后评估、运营及维护、报废或更新。研究人员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其中一个阶段,这样就大大减小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这种方法使LCC技术的应用得到极大改观,直到现在仍被广泛采纳。

  1999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政府命令,各州所需的装备和工程项目必须有LCC报告,没有LCC估算、评价,一律不准签约。同年,以英国、挪威为首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组建了LCC国际组织。2005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指导书,全面介绍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将LCC理论继续向前推进发展。

  登陆中国  LCC试水中国客运

  LCC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最早是从设备采购开始的。1987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成立了LCC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推动LCC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1990年11月,LCC专业委员会召开首届学术会议,1999年1月举办了影响较大的LCC全国讲习班,特邀英国、挪威、美国等国专家讲课,获得明显效果。截至2005年8月,LCC委员会已举办了六届全国学术年会,并组织LCC论文交流,发表论文3000多篇,为推进我国LCC理论工作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我国全寿命周期成本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起步很晚,但成绩明显。这项技术在不少军用和民用单位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大成果。在军事领域,国家军用标准“装备费用—效能分析”及军队使用标准“武器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估算”分别在1993年、1998年颁布实施。在民用企业、高校中也有不少单位在积极研究和应用LCC技术。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因此,LCC技术愈来愈重要。但目前LCC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很不平衡,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上海的电力、钢铁、船舶、医药、纺织等行业应用开展较好,其他行业差距较大,且有些行业尚处于空白。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2013年中,LCC理念在客运行业的创新实践再次给国内LCC应用注入强劲活力。6月4日,宇通客车联合米其林轮胎和菲亚特动力科技等配套企业,共同发起LCC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启动LCC工程,全面服务客运企业,帮助他们降本增效。

  据宇通相关负责人介绍,触动宇通实施LCC战略的最初动因源自海外市场。在欧美、新加坡乃至我国香港地区,客运公司在采购时都会要求客车企业出具长达17年的LCC成本分析报告,并通过试用阶段的数据跟踪矫正,这让宇通认识到,实施LCC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反观国内,中国客运的成本之殇早已是不争事实,客运业发展一度陷入采购成本的怪圈。因此,宇通客车联合米其林轮胎、菲亚特动力科技等客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海外经验与国内客车现状相结合,借助宇通实施的路谱采集、车线匹配、解决方案、试用培训、签订协议和跟踪回访LCC工程六步法,创新地将LCC理念应用于与客运企业的客车供应合作中,力图提供质量上乘的客车及配套服务,为客运企业全面降低运营成本。

  LCC在国内客车领域的应用将如何发展?下一个应用领域又将在哪儿?此时无法给出精确的回答。但不可否认,LCC理念是一种寻求社会资源综合使用效率的必然趋势。让我们拭目以待。郑宇

(值班编辑:)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