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营者的困惑
不仅景乃栋的身份特殊,其运营的方式也很特殊:线路从不固定,哪儿有客源去哪儿。一辆金色的宇通10米层半车,一会儿运载务工人员,一会儿搞旅游运输。有几次,还运载一群教民去西藏朝圣。
景乃栋是今年6月份采购宇通10米层半客车的。5个月来,他习惯了“游击”式的运输,却是受大环境所迫。实际上,近年来青海省旅游业并不景气,从青海省旅游局每年所批的旅游车牌照数不足半百,且多以10—20座的中巴为主就可见一二。
不只青海,国内许多城市的旅游运输者都骤然感觉到市场寒意,近80%城市的旅游客运量都在逐年下滑。究其原因,除了游客以自驾游的方式直接参与竞争,及愈演愈烈的“黑车”等隐形竞争主体的冲击外,主要的市场危机来自铁路运输商和航空运输商,加之政府治理“三公”经费力度的显现,致使大部分城市的旅游客运量缩减,属于季节性旅游区域的青海省则下滑更多。
嗅觉敏锐的大企业已从整合客运资源入手,几年前就推出了客运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经营思路,一方面开展旅游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运游结合”的运输方式扩大盈利范围,小企业及个体运输者却往往难以企及。
“一般来讲,小企业运营基础薄弱,运营手段单一,又陷于经济困境,往往缺乏车辆、车站和客运线路的优势。有些个体经营者,甚至依靠单一一辆客车来揽业务,面对众多运输主体的竞争时,既缺少组团与之竞争的优势,一时间也无法因资源优势调整揽客能力,更谈不上品牌建设,往往被边缘化。”景乃栋说,他以及一批老从业者只能开始探索多头经营的方式。
所谓“多头经营”,是指不定点定线、也没有固定客源、哪里人多就去哪里搞运输,即俗称的“打游击”。“在旅游旺季,车多用于运输游客,在淡季时,车又用来运送务工人员。更多时候,这辆车做起了包车业务。”景乃栋以这种方式,试图在当前环境下探索出一条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运营之路。
多头经营考验车辆适用性
重要的是,多头经营实则考验着车辆的适用指数。
据景乃栋介绍,想扩大利润空间,多跑是关键。“就这么一辆车,什么情况都要跑。”在西北区域常年的恶劣环境下,他驾驶着这辆车穿过平原、上过高原、爬过山区、还跑过高速公路,被烈日炙烤过,也被严寒冰冻过。“这款车适用性很好。”景乃栋说,以一辆车来满足几乎全部的运营需求,效率实在太高了!
据介绍,旅游班线主要根据实载率来选择车型。对于自有车辆少、无法因时互调车型的小企业或个体运输者来说,投放一款能够适应大部分班线需求的车型十分重要。
景乃栋表示,“别看我只有一辆车,却能‘一车多用’。该车长度介于中、大型车之间,却拥有51个座位。旺季时,一趟往返比同类车型可多运载12人,净增了近1/7的收入,省去购置大型车的烦恼;淡季时,其较之同等座位数的车型,每公里节约燃油成本0.2元,也不用再为节约成本而发愁缺少小型车,解决了大旅游企业才能解决的客源不足与充足时互调车型的局面。能在所有线路中畅行无忧的车型,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保证正常运输。”
江西新世纪汽运集团定南运输有限公司拥有营运车45辆。其经理曾永富也于2个月前购买了一辆宇通10米层半车,专门用来运载务工人员。同景乃栋一样,他看重的,一是车辆座位多、能多拉活儿、节油又经济,二是较之同类车型多增的1立方米行李舱空间。据曾永富介绍,务工人员返乡时大多携带大量行李。而最令曾永富尴尬和发愁的,即人员满载时行李却装不下。而该车增加了行李舱容积,比行业普通10米系列产品多出1立方米的载物空间。
“宇通10米层半车真正解决了我担忧的问题。”曾永富如是说。而在景乃栋看来,宇通10米层半车“让小微企业有了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