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客车观点论 >> 新闻正文
在“碎布”上建“城堡”——访中通客车副总工程师李晨
文章来源: 中国交通报 王野 发布日期: 2013年1月30日
分享按钮

  对于技术研发而言,可供设计的空间好似一块布,这块“布”由已知空间和未知空间构成。已知空间是前人对技术的沉淀,余下的未知空间才是真正可供新技术研发的空间。同理,在新技术不断面市的客车业,可供发挥的空间实则越来越小。客车制造企业越来越像在一块被减掉一角的“布”上去展示智慧,在逐渐趋小的研发空间里寻找市场突破点。中通是扎实的“城堡”建造者,去年已有多项成果面市,如国内首款B照校车、蓝芯技术的燃气客车、幼儿专用校车等。同时中通增加了对试验室及工艺装备的投入,现引入多个焊接机器人,并已在分厂成功使用,且正在开发三项新的主打技术。

  创造需求:中联智通

  在国际政治学中,有一个学术名词叫“选边站”,是指第三方在当事双方的角色立场中的倾向性选择。如今在客车界,也出现了一场关于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选边站”。因为技术前移已是客车界的主流观点,厂商要制造出客户所需要的客车,就不能使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有些客车制造企业已将技术部门与市场部门进行对接。毕竟中国的“苹果”企业不多,在究竟是以技术创造市场需求还是以市场推动技术革新的争论中,后者已经更多地被认同。

中通客车副总工程师李晨

  那么中通客车副总工程师李晨是如何看待这场客车界的“选边站”的呢?

  李晨认为,关于这场技术与市场间的争论只是因时间演变而催生车辆技术的过程。从早期乘客渴望有车可乘到现阶段乘客对舒适性的苛求,其间的演变是市场进步的必然结果。他表示,不深入则不得浅出,技术前移到市场是企业的前期需求,因为企业只能通过将技术不断地贴近市场、顺应市场,才能设计出更精湛的产品。但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技术应比市场更具前瞻性,要适当地引领、创造市场需求。因此,对于“选边站”的思考,中通更倾向于为客户创造需求。

  创造市场需求并非一句空话。如同中通在研发“中联智通”车联网系统时预留了新能源模块一样。尽管许多客车企业都已研发出了各自的车联网系统,但始终未见能够为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保驾护航的模块。这一次,中通率先做到了。

  车联网系统大多以规范驾驶员的操作行为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中通研发的“中联智通”则将技术研发的方向从节能性转向了安全性,在该系统的8大模块中增加了一项关于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电控机件监控的模块,能够监控电池的过充电、过放电、过大电流、过高温度、容量变化等运行状态,避免机件因不正当工作而引发危险。既然安全既是最低的出行标准也是最高的出行需求,那么,日渐普及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又怎能缺失对车辆安全上的监控?

  尽管客车业技术创新可供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中通能做到的还有很多。中通在业内率先研发出了保障安全的“一键逃生系统”,即通过一个按钮就可以自动完成多项与性命攸关的程序。假设驾驶员突遭飞来横祸,在驾驶员按下这个按钮后,车辆车内外警示灯自动打开,同时当车辆时速低于设定值时,车门自动打开,发动机熄火,全车断电,车上乘员可在司机无行事能力时自主逃生。

  “N+1”理念:富媒体技术

  当然,即使“苹果”企业所开发的产品也绝非完全脱离市场需求。既然中通既关注以市场带动技术发展,更追求以技术拉动内需,那么,中通是如何寻找能使二者形成共识的市场突破点的呢?李晨表示,中通会以技术手段来不断提升车辆的附加值,以服务前移“并驾”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中通要为客户“多考虑一项服务”。

  “N+1”设计理念,指在技术趋同的环境中,能够再为客户增加一个贴心的技术设计。例如,李晨在乘车时偶然发现客车在制造时其实可以内置无线网络,为此,中通率先在业内推出富媒体技术。

  李晨经常往返于济南至聊城之间,其间需耗时一个半小时,虽然通常车内会滚动播放影片,但是当乘客不喜欢这些影片时,其间的时间就会显得很无聊。想必与李晨感受相同的人不在少数,认为乘车的过程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等待。而空间转换的过程实则可以做许多事情。如今道路条件越来越好,车辆在行驶途中也更加稳定及舒适,并且很多乘客都使用智能手机,这些都为良好的运输体验提供了先决条件。此时如果内置无线网络,使乘客能够像在咖啡厅免费使用WIFI一般使用车载无线网,则旅途时间就可以被合理利用,乘客可以依据车辆本身提供的大量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极大地提升车辆的附加服务价值。

  “有心人”是会帮助运输公司提高客运价值的,中通就是这个“有心人”。同时,中通也在尝试内置旅游信息,提供有声有色的旅游咨询,当乘客进入相关地界后可以通过手机定位获得虚拟导游服务。这种基于服务延伸的“N+1”设计理念,会使客车更加贴合客户需求。

  设计深化:客车性能模拟系统

  众所周知,在趋小的研发空间里,对于客车的设计“雷区”无非有两个:一个是使用前人剪下的“布”,另一个则是盲目跟风。现阶段企业对于技术都跟得很紧,如仿佛在一夜间,很多客车制造企业均已造出了各自的节能车型。那么,在品质趋同下,就要求企业既要做差异化研发,更要做好差异化设计。

  李晨说,他虽为一名工程师,但在研发时除了将“吃透”市场需求外,更要对国家的政策导向保持敏锐的“嗅觉”。近年来,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国家推进节能减排的力度日益增大,双重压力下就要求客车设计者设计出更加“实惠”的客车。

  但是,同类企业所研发的节能车型实在太多,在许多优良车型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中通为此深化了车辆的节能设计,正与国外某著名公司合作研发车辆性能模拟软件,以此来造出最适合客车运营线路的客车。目前已有数据显示,中通12米客车在使用这套软件后,百公里油耗较同类其他品牌节能车型节油5%—8%,相当于百公里多节油1至2升。

  客车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对技术储备及研发投入的要求极高。尽管在不断趋小的研发空间里寻求技术革新将越来越难,但中通客车制造者们总会使出出奇制胜的“法宝”来造出更加优良的客车,以此来满足用户越来越“挑剔”的“口味”,恰似在一块并不完整的“布”上建造华丽的“移动城堡”。

(值班编辑:)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