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行业媒体 >> 新闻正文
新能源汽车的3个为什么?
文章来源: 商用汽车新闻 王博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16日
分享按钮

    今年是“十城千辆”工程的收官年,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一大张旗鼓“举国新能源”的项目抱有看热闹的心态,甚至一些媒体展开了劈头盖脸的批判,把多地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的运营不力树成了负面典型。

    这并不奇怪。就像当年“4万亿元”投资后大家都会质疑“授之以鱼”的短视和短效一样,“十城千辆”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在让一众企业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被悄然冠上了冒进的帽子。如今距离最终审判日越发临近,笔者倒认为有必要对新能源汽车问上3个为什么。

    其一,为什么要下大力气推广新能源?通常来说,节能减排和持续发展是明面解释,且几乎不容置疑。在这一口号下,不仅国内主流商用车企业踊跃投身,很多地方小企业也迎来又一轮的“政策利市”,而且还能以很高的价格卖出新能源汽车,这一点在公交领域尤为明显。一边是运营效果参差不齐,一边是盲目上马的项目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还如此费心费力地推广新能源,笔者认为已经不再单纯是出于行业发展的考虑了。事实上,推广新能源在某种意义上更近乎于一种责任的体现,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过高的市场化成本之所以能被接受,是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销售、运营等层面的问题。基于这个判断继续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能源被大力推广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盲目虚荣的因素。毕竟不管是技术能力、产品品质、生产工艺还是运营模式、市场化程度,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大多为短板。

    其二,为什么新能源风头盖过“节能与新能源”?也许会有人对笔者的这一疑问表示不解。可现实就是如此,尽管很多企业都在这两条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按常理分析,柴油车型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和其保有量同样巨大,但在新能源春风的劲吹之下,常规车型的节能化进展无疑受到了影响。一方面,新能源车型代表了政策取向和未来趋势的初步体现,企业一旦在这方面没有作为,很露怯;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型的利润较之常规车型要高,销售渠道梳理起来虽有难度,却也享有“地方支持”的特权,同时又具有多重补贴的优势。更为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被视为未来的主流产品,在这方面积累经验和进行技术储备无可厚非。而“节能与新能源”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具备足够“噱头”,作为常规车型的升级又缺乏引人关注的要素,在风头上被盖过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三,为什么新能源要在市场上逐步成熟?不少人都讨论过新能源是技术成熟在先还是运营模式成熟在先,事实上这种讨论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在市场实际运营中寻找不足的阶段。尽管技术和运营模式的成熟度都不够,但在外力推动下,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走上历史舞台的新能源车型在国内迅速普及,被催熟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完善的时机。正因为这样,当新能源汽车的种种不足在运营中被发现时,立刻就会被舆论放大,反而没能站稳业界相对心平气和共促发展的平台。

    在笔者看来,行业也需要认真审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这3个为什么,不光更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完善和发展,而且有助于营造宽松发展的舆论环境。

(值班编辑:)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