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国家发改委上调汽柴油最高零售价各600元/吨,中国柴油价格进入8元时代,占国内客运业主要成本的燃油成本压力再一次加剧。《客车》编辑部同事们在讨论选题时无一例外的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老话题”上,意见如此一致并不是这次调价创造了国内油价史无前例的高度,而是大家注意到在这种高油价下,客车业从制造厂到用户都在从不同角度想办法,各种活动、各种新技术无不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节油”成为了行业内共同研究的课题。
制造企业从技术角度去寻找节油的办法与途径,方式不同,角度各异;用户企业从车型选择、管理提升上去节油,混合动力、CNG、LNG、科学管理手段,十八般武艺轮流上阵。总结之后,记者发现制造企业的技术实现呈现两种流派,潜力挖掘型和另谋出路型。潜力挖据型是在客车本身的制造和匹配上下功夫,在自有经验的基础上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动力链的匹配、外形动力参数、热管理等不断优化。在不损失车身结构强度的情况下,选择更加轻量化的部件、车身优化设计减重等。这些方式效果卓著,是一种可靠的节能方式,但是客车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潜力挖掘实在有限。因此一些企业开始在传统技术之外独辟蹊径,将其它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客车,把过去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如大金龙借助车联网技术,动态匹配车辆的动力链参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客运企业方面,一些公司通过选择LNG等替代能源实现成本的降低,在无法更换车型的地区则应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应用时下新兴的如海格G-BOS、宇通“安节通”、中通“中联智通”等运营管理系统实现更精细的管理,规范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节油。用不同的方式将“老话题”做了新演绎。
当然,说到节油不能不说的还有混合动力车。4月18日,就在编辑部的同事们将最终稿件编校付印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如“两只靴子”故事一样,早已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是第一只靴子,当大家都在等待另一只正式规划的靴子落下来时,它却许久悬而未决。越是落不下来,大家对它的猜测也就越多。加上一系列鼓励纯电动的补贴政策调整,传统混合动力被打入冷宫的传言便尘嚣至上。这一次正式规划的出台,“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传统混合动力仿佛咸鱼翻身,“推广普及”的帽子戴上之后至少这一段时间内前途光明。政策明确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目前国家对于节能的压力,混合动力短期看无疑是最靠谱的,同样又回到了“老话题”上。
“老话题”话题虽老,但包括的内涵却在不断出新。把老话题做出新意来,客车业在努力,我们也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