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会料到,校车会热到如今这种程度。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某品牌的校车产品,可这家企业有点儿陌生。再一查,这个品牌居然已经停产15年,校车让它‘复活’了。”近日,一位客车行业专家告诉记者:“与其说做校车是个‘技术活’,倒不如说是个‘良心活’。制造校车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用上安全校车。资金来源、运营方式、管理手段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给出了相同的意见: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很必要
政府采购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资金有了保证。
“之前我们销售出去的校车就是通过政府采购,我认为只有这种模式才能保证资金到位。现在校车的社会地位已经很高,公益性也已明确,就需要靠政府提供的资金作为支撑。各学校将对车辆的要求(如车辆长度、座位数等)报备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按照要求采购车辆,再将其分发给学校或运营公司。”在某知名客车企业从事销售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表示:“资金支持不仅表现在采购上。在运营过程中,政府还要适当对运营方减免税费,并给予补贴。”
由于校车与公交车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再加上公交车能享受一定的政府补贴,因此校车的政府采购很容易与公交车相提并论。客车企业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在校车政府采购上重蹈公交车采购的覆辙,特别是资金方面。“公交公司大多选择分期付款,让不少客车厂陷入‘回款难’的困境,这摊薄了制造企业的利润,有些厂家甚至不愿再在公交领域耗费精力。可见,只有各方共赢,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单靠制造厂‘奉献’是不可能长久的。而美国校车企业能做到只靠校车产品生存、发展,说明其利润水平能得到保证。”另一家知名客车企业市场调研工程师胡先生介绍说。
政府采购的另一个益处,就是对产品进行了过滤。“如果学校、运营公司各自采购,校车市场可能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而通过政府采购,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才能进入采购清单,这种筛选对目前良莠不齐的校车市场来说很重要。”上述专家表示。
多问题有待防范
不过,政府采购并不能保证校车推广从此一帆风顺。“在政府采购的模式下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到目前为止,校车技术标准尚未明确。没有技术标准作依据,校车政府采购就只能沦为普通客车的采购。第二,校车政府采购会不会演变成新一轮的地方保护?在校车热的带动下,各地客车厂陆续有了校车产品。据我所知,部分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的格外‘厚爱’已初见端倪,这不利于提升校车行业整体水平。第三,车辆由谁管理、如何维修、产生问题如何追责等,又涉及到责任如何明晰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
在王先生看来,过度点单也需要注意:“虽然政府采购不一定存在这个问题,但仍值得警惕。公交车的点单式生产很明显。举例来说,国家标准规定,公交车需要使用自动调整臂,有些公交企业却要使用手动调整臂。为满足这一要求,客车厂在生产时使用自动调整臂,交付用户后再改为手动调整臂,这就导致产品在出厂时符合标准,运营时不符合标准。如果校车也照此运作,那就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过度点单无疑会增加客车厂的成本,为一个用户去开发一款产品,成本很高。”
解决之道在于明确标准
行业专家认为,制定明确的标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其实,这项工作已在进行中。“工信部正在清理校车公告。”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介绍道:“我建议校车实行分级管理,可细分为制造企业分级管理和产品分级管理。制造企业分级管理方面,企业要有底盘生产权,这是产品开发能力的体现;年销量要达到一定规模,这是为了保证售后服务水平;三是要有国家级或者省级技术中心,即有技术方面的保障。产品分级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所在地特点,在产品配置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变化、取舍和改进。”
“作为生产企业,我们希望标准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这个标准应不仅限于产品本身,还要涵盖企业信誉、技术水平、市场覆盖面、售后服务支撑能力等。标准出台后,主管部门对各产品进行验收,合格后进入校车采购目录,政府采购时再从中挑选合适车型。”王先生认为:“此外,制定标准既能解决管理、维护、追责等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保护的出现。如果没有标准,地方保护就很容易上演。有了较高的校车标准,才能打破地方保护,防止招标中出现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