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零配件资讯 >> 新闻正文
从产品到产业链 自主创新引领潍柴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编辑部 发布日期: 2012年11月7日
分享按钮

    从2002年销售收入不足30亿元,到2011年达到983亿元,利润近80亿元;从2002年员工不足1万人,到目前全集团员工已过5万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10年来,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近50%的速度,成长为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我国最大的柴油机专业研发制造和销售企业。

    创新——从产品到产业链

    面对潍柴10年来的成绩,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在感恩稳定大环境和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同时,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对潍柴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说:“自主创新是潍柴发展的灵魂。”

    位于山东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潍柴新厂区的科技馆里,有一台“蓝擎”WP12发动机静静伫立着。就是这台诞生于2005年、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大功率“蓝擎”发动机,终结了我国高档商用车使用外国发动机的历史,潍柴也凭此奠定了在我国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内燃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路子。作为行业内的重要企业,潍柴认识到,中国企业必须走出这一怪圈,要在消化吸收上下足功夫的同时,敢于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技术,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经过一番科研攻关,潍柴终于成功研发出国Ⅲ排放标准的“蓝擎”发动机。此后,国Ⅳ、国Ⅴ10L和12L、5L和7L大中小功率“蓝擎”发动机也相继问世,相关产品进入到重型卡车、工程机械和客车动力配套市场,潍柴逐步确立了在通用动力市场的重要地位。

    今年3月,潍柴第一台大功率缸内高压直喷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发布,填补了国内天然气缸内直喷发动机在应用领域的空白。

    除了注重发动机等相关产品的创新,潍柴还注意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创造活力,形成整条产业链的链合创新。

    2007年底,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在潍柴诞生。由于这个动力总成是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等汽车三大主体的最佳配置,一家整车厂只要再匹配设计安装上驾驶室和车厢,一款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

    动力总成就是潍柴链合创新技术开发思路的成果之一。目前,潍柴已经形成了“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创新模式。在这个产业链上,企业间形成了合作链条,在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同时,更成为了研发共同体。据了解,动力总成的推出使我国商用车研发效率提升了30%。

    据统计,1998年以来,潍柴累计开发新产品和专项配套产品5800多个,获得专利633项,主持、参与国家863项目19个,主持、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23项,“潍柴创造”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科研——靠人才也靠制度

    潍柴人深知科技创新的根本是靠人才,靠制度。韩尔樑,潍柴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他是潍柴2010年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引进的科研带头人,入选国家海外引进人才“千人计划”,成为国家级特聘专家。

    由他牵头组建的潍柴新能源技术中心研发团队,正在承担科技部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发任务。

    在潍柴,像韩尔樑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有65人。潍柴的多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都由高端人才担任。近年来,潍柴积极实施人才第一工程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已逐步形成了2500余人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涵盖多个领域。今年1月,在集团科技创新大会上,潍柴共拿出2500万元用于奖励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人才。

    这些年,潍柴每两年召开一次全集团的科技创新大会,对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等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将其作为研发或技术人员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这一整套鼓励科研人员岗位创新的激励政策,给潍柴广大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奋力创新的机制氛围。

    这些年,潍柴每年科研投入都在加大,即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潍柴仍提出投资20亿元建设世界一流的实验中心,力争使中国内燃机实验走到全球前沿。而今这一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潍柴已在中国、美国、法国建立起7个研发中心。

    这些年,潍柴在不断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同时,还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德国FEV等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筑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研发平台。还与上游44家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供应商建立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将产业链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推动供应商与潍柴协同发展。

    以研发共同体为基础,潍柴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设立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着中国内燃机行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

(值班编辑:)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