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校车上学啦。”9月1日,北京八一中学初一学生李子明兴奋地登上了驶往学校的校车。今年以来,像李子明这样乘坐由北京北汽出租汽车集团公司或首汽集团公司运营的校车上下学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
校车,这个社会各界为之呼吁和努力10多年的事物终于在北京修成正果。北京拥堵的街道和奔波劳累的父母都可望从校车的推广中得到解脱。
没有校车的北京路更堵
首都成为“首堵”,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了,每天50万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小汽车也成为堵源之一。
北京中小学集中的区域,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段,接送孩子的车流常将学校周边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车辆寸步难行。据一位人大附中教师描述,每到上学、放学时间,人大附中附近的中关村大街、海淀黄庄,直到大华路口,接送孩子的车流占据了三条机动车道中的两条和整条非机动车道。离人大附中不远的八一中学门前的苏州街,接送孩子的车辆也占据了两条机动车道中的一条和整条非机动车道。
中科院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50个城市中,北京市民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无法估量。而没有校车的北京会更拥堵。
由于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比上下班的高峰略早且部分重合,一些家长不得不迟到、早退接送孩子。结果交通早、晚高峰都提前了,也加重了本已劳累的家长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李子明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自从我坐上校车,我爸不用天天接送我了。他轻松了,我也很开心。”李子明说。
据统计,北京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00万人,其中一半孩子需要家长开车接送,也就是说需要50万辆车。这相当于中国某些大城市全部小汽车的出行量,给交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什么北京的家长非要开车接送孩子呢?一些北京市人大代表经过调研发现,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不能让家长放心。二是北京学生择校率高,超过50%,这就意味着很多家庭距离学校较远,有的甚至穿城而过,坐公交车需要多次换乘,很不方便。何况择校的家庭一般家境殷实,有私家车。三是一些学生和家长有攀比心理,看到别的孩子车接车送,自己也不能比别人差。
“推广校车恰恰可以化解上述矛盾。”八一中学一位教师说。
政府积极推广校车
自从八一中学开通校车后,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李子明的父亲告诉记者:“这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每天上学、放学时,校门口都被私家车堵上了,不仅妨碍交通,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对于开通校车,我举双手赞成。”
今年以来,校车成为全国和北京市“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问题。年初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多项关于校车的提案、议案。其中,宇通客车董事长汤玉祥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的建议》,从校车专用标准、校车管理主体、配套管理制度、运营主体四方面剖析了校车现存的问题,并参照美国校车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包括校车标准落实与监督、政府校车管理职责归属、校车管理法律体系搭建、政府对专用校车的推广和普及等。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雷达在议案中称,由校车接送学生,不仅可以减少私家车购买数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而且有助于城市节能减排,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因此,就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治理城市拥堵而言,校车的普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由北京市交通委和教委牵头,校车试点已率先在朝阳区和海淀区推行。试点效果将及时反馈给北京市交通委和教委,由相关部门改进后,寻找合适时机推广到全市所有中小学。八一中学借此东风启动了校车。朝阳区的朝外、望京、三里屯和亚运村四大交通拥堵地区,被列为朝阳区首批校车试点地区,计划开通50辆校车,集中配置于交通拥堵地段的9所中小学。朝阳区教委专门成立了校车管理中心,将在学校自主管理基础上,对校车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在校车运营模式上,试点期间将采取由租赁公司运营的“第三方模式”,运营方和校车采购都采用竞标方式确定。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最终竞标上路的不是专用校车,而是经过改装的北方尼奥普兰客车。
“推广校车开了个头,新生事物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北京的校车会越来越好。”李子明的父亲豁达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