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宋传杰(右)与济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化解交通拥堵、改善道路微循环、建与BRT车站相连的通道、公交车快慢并行……昨天下午举行的政协提案面复会上,济南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向委员答复提案。记者注意到,面复会共有9件提案,其中5件与济南的交通有关,从不同角度对改善济南的交通提出了建议。
堵
建议一
平面立交改善道路微循环
刘俊福委员提交的提案为《引入平面立交 改善道路微循环》。他说,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扩建道路并不是治本之策。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修路越多,路越宽敞,车就越堵,因为一个城市用于道路建设的比例总有最大值。人们只注意了“动脉”、“静脉”,如经十路、解放路、纬二路等,却忽视了“毛细血管”不畅的问题,因此引入平面立交尤为重要。
“提案符合实际情况,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市政设施建设处副处长冯玉春最后在回复中写到,立即对该提案内容进行专题研究,组织方案实施,争取尽早在济南推广应用。
平面立交
在十字路口的四个角各修建一条小型环路,如同将一座立交桥放到平面上,让路口起到立交桥的作用。小型环路使十字路口起到了立交桥的作用,汽车转弯必须通过路口旁边的环路实现。由于没有交叉,通行能力一下提高了好几倍。
堵
建议二
优化信号灯控制系统
朱自全委员提出了对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升级的建议。尽管该提案不是完全针对济南的,但提案提到,由于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济南市区的交通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如果不尽快实施一些有效措施,3至5年后济南市的交通状况将堪比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交通状况。
朱自全建议,将全市的道路交通信号灯,特别是两信号灯之间的距离小于800米的,纳入同一优化模型中,综合考虑时间段、节假日、信号灯之间的距离、设计车速等因素和参数,再吸取其他地区的好做法,对市区道路信号灯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建立起一个在交通控制中心既能对道路交通信号等进行人工控制,又可全自动智能化运转的控制系统。对既无中心隔离带且相向汽车流量差别较大的路段,建立双向信号灯,适时地根据车流量变化改变道路上允许汽车通行的方向。
堵
建议三
建地下通道或天桥连接BRT站
包兰英委员表示,BRT快速公交在济南的投入使用使市民的出行方便快捷,起到了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BRT公交站点的设立,上下车的乘客在马路上来回跑,非常危险。她建议,建设一条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与BRT车站相连。
堵
建议四
公交实行“快慢并行”模式
方宝明委员此次提交了《关于实行“快慢并行”公交运行模式的建议》。方宝明建议,可以选择线路较长、客流相对集中、通勤交通比较突出的线路,实行“快慢并行”的公交运行模式。如18路公交车,共有28站,实行“快慢并行”后,快车编号为“18快”,可以只在火车站、大观园、经八路、泉城公园北门、千佛山、科院路、燕山立交桥、武警医院、姚家庄、一建新村、公交姚家车场共11站停靠。慢车编号仍为“18路”,按原有站点停靠。
如此,既可以提高市内交通的效率,又可以满足不同市民的需要,分流乘客,减少站内上下车的拥挤,达到快捷地将相对集中的客流运送到预定地点的目的。
快慢并行
在不增加道路交通设施、不改变现有运行线路的前提下将公交车分为快车、慢车两种形式,即在增加快车的同时,慢车仍旧运营,两者互相补充。快车适当减少停靠站次,以节省行驶时间,慢车则逢站必停,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堵
建议五
泉城广场南侧建地下人防
严中华委员说,泉城广场南侧的泺源大街作为市区贯穿东西的交通主干道,存在诸多通行难题,如机动车道狭窄以及行人南北通行频次大、人数多等。大量行人路面穿行是影响机动车辆通行的重要因素,同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泺文路口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泺源大街泉城广场段的通行速度。
他建议,根据泉城广场功能设计要求及周边商业氛围特征,结合备战备防国家战略需求,在泺文路口兴建地下人防工程,向南联通文化西路,行人通行泺文路口时,全部转由地下通过,彻底解决该路段行人与机动车争道的难题,同时使得泉城广场地下购物商圈经济顺利跨过泺源大街,实现南延。人防工程沿泺源大街向东拓展到南门,向西至趵突泉,泉城广场东、西两侧行人南北通行时,就可以从不同的路口转至地下通过泺源大街。这样一来,路面机动车辆通行速度将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