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曙光汽车要借“大脑”打造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 卓越精点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7日
分享按钮

    3月,在株洲基地项目框架“落地”后,李海阳开始惦念起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美国研发中心的进展。

    2008年底,当五星红旗在位于底特律的美国德纳公司研发中心的广场升起,曙光汽车美国研发中心终于成立的时候,这位曙光汽车集团的总裁就暗下决心:要以此为依托,打造车桥世界最强有力的“大脑”,并让黄海客车装上核心竞争力的翅膀。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由底特律“衰落”契机,而聚集起的“大脑”平台,今年是否能带给曙光智慧之光?这是李海阳所惦念的。

    借危机  曙光成功抄底

    9年前,当曙光在美国成立办事处时,想法非常简单,进军北美市场,需要桥头堡。然而,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随着曙光汽车零部件在北美市场的纵深发展,曙光高层已意识到办事处已不能满足北美市场的需要。

    2006年2月10日,当一封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信函落在李海阳办公桌上时,李海阳就下决心要寻找“国际化”的钥匙。这是以美国伊顿公司供应链管理副总裁Richard B. Jacobs先生的名义发出的信函,信上恭祝曙光获得“伊顿首席供应商”奖。这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伊顿第一次以总部的名义颁发这样的奖项,更重要的是,曙光有了加入伊顿全球供应商顾问委员会的机会。而此时的曙光也已是美国DANA、泰利福、AMM等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下棋要找高手,当你上升了一个段位,就要寻找更高的目标,具备与高手过招的素质。也就是说,要在人家的地盘上练就人家的素质。”李海阳已意识到,在“大个子”的属地建研发中心,是曙光成为世界级制造商的必由之路。不过,在美国要建一个可以与跨国公司比肩的研发中心谈何容易。且不说软件,仅硬件的投入起码要上亿元。

    也许正应了这句话––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2008年,席卷美国的金融风暴,让曾承载美国精神和文化的汽车城––底特律,一下子陷入谷底。破产、倒闭、裁员、失业……等等坏消息占据了整个“汽车之都”。

    在美国汽车产业厄运当头时,设在底特律附近的美国德纳技术研究中心再也拍不起高价。按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的话说,曙光在最恰当的时机,用一半的价格,收购了一个具有世界先进硬件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

    有好运   曙光得己所需

    这是一个毗邻尼桑,、塔奥,、博世等“大个子”北美总部,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这里具备全套的车桥、发动机,、车架性能检测试验能力设备。

    有时运气来了,想挡都困难。当李海阳下决心要寻找“国际化”钥匙时,申请破产保护的德纳也正在寻找买家。以车桥而闻名全球汽车业的德纳,2000年,在此成立研发中心时,其核心就是针对底盘和驱动系统进行技术研发。而这正是曙光核心业务最需要的。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桥分会秘书长张冯军介绍:尽管国际知名车桥企业如阿尔美驰、德国采埃孚等在中国都建有工厂,但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都没有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车桥的设计制造能力与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他们的车桥能保修至100万甚至150万公里,而国内企业生产的车桥到80万公里就基本报废。可以说,国内车桥企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计、测试和研发能力上。

    据记者了解,曙光收购研究发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都是美国2000年后的产品,代表了底盘驱动系统试验检测和开发软硬件设施的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美国ROMAX公司专门开发的用于驱动系统核心零部件的测试与开发软件,可根据多年的实际测试情况积累的数据库提供完整的计和分析,使新产品开发可以在样品成品前实现高精度的仿真分析效果。不仅如此,在硬件上,该研发中心具备:底盘驱动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测试的驱动系统实验测试能力,及驱动系统总成和零部件耐久性等测试手段。如果要概括性总结的话,曙光具备了系统开发的条件。

    不过,对于曙光的海外收购,许多人担心,是否会出现像上汽和双龙那样的故事。对此,李海阳介绍:“如果我们没有成为美国伊顿、DANA公司的供应商,没有与他们长期合作的经验,我们是不敢在美国进行收购的。还有,我们收购的这家企业,在2005年就已申请破产保护,所以在人事上不存在纠葛,所有的技术研发人员都是按照需求重新聘用的。底特律的‘衰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造就了我们吸引各种人才的机会。”

    撞智慧   曙光要握核心技术

    如今,在底特律这一曾经辉煌的“汽车之都”,各种人才在向曙光––美国技术研发中心聚拢。黄皮肤的华裔和日本人,蓝眼睛的美国人和意大利人……不同肤色的人正聚集在一起碰撞着智慧。据悉,目前,美国的研发中心经过一年的“头脑风暴”,已开始要逐渐进入发展循环阶段。

    研发中心的华裔工程师陈博士告诉记者:2009年年初,美国研发中心就已开始对客车车桥进行研发。通过一段时间的技术研究和实验,去年底我们就完成了设计开发,目前,客车车桥已到样品制造测试阶段,如果不出意外,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可全面批量生产。

    这是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国内的设计研发。陈博士对记者说:不论哪个企业,桥的技术研发都基于四点:长寿命、低油耗、低噪声、轻量化。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选择的标准,现在我们立足在美国,面对“大个子”,选择的标准就要以它为参照物。其中,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恐怕就  是不仅我在设计参数的选择上,在与发动机的匹配上,我们的工况要求也要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标准。而这一切,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的测试和模拟不同的环境,调校达到。实际上,我们具备了随时让用户看到系统测试结果的能力,这有一个好处,这里出具的数据结果,美国是认可的。但是,我们是中国在美国的研发中心,在研发上,一定会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市场。比如,中国客车的承载强度要大于美国,比如,中国发动机的技术参数要求与美国不同等等,这在开发的思路上,都是我们与阿尔美驰、采埃孚等不同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了解国情,离市场更近。

    其实,如果认为曙光在美国的收购,仅是为了其在车桥及零部件研发能力上迅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那就错啦。根据李海阳的设想,通过汽车底盘驱动系统技术的研究,在中国客车配置同质化的时代,以其特有的技术,来形成黄海客车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设想不仅于此,其更大的抱负是,通过动力系统测试平台,使曙光在新能源客车混合动力控制系统、新能源客车底盘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在新能源客车上占领制高点。应该说,曙光的美国收购已是句号,而如何让其迸发智慧之光才刚开始是逗号。

(值班编辑:兰霞)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