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商用车行业的政策年一点儿不过分,一个接一个的政策既给企业带来惊喜,也带来挑战。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今年商用车政策导向的话,非“调整”莫属。更先进、更“绿色”、更专业……在延续去年一系列车市利好政策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对商用车的生产准入、质量控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准入门槛提高
在今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汽车行业位居六大行业之首。国家鼓励已有商用车企业强强联合,同时为后进入者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以抑制恶性竞争,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今年是工信部成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虽然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10月18日,工信部发布《商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提出,今后新建商用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总额不低于20亿元,新建重型载货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应包括为整车配套的发动机生产。规则还为新进入的商用车企业设置了产能门槛:重型载货车不少于1万辆,中型货车不少于5万辆,轻型货车不少于10万辆;大中型客车不少于5000辆,轻型客车不少于5万辆。
虽然规则还没有正式实施,但对商用车行业来说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意味着新上马商用车项目的难度将大大增加。此外,对于新大地汽车公司的处罚也表明,异地建厂等打“擦边球”的行为将受到严惩。
环保管理收紧
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承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 20%,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0%。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我国提出了更为积极的节能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