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售价不到1100美元的电动自行车,进口的锂电池成本就占了1000美元。”一位新能源企业负责人面对《瞭望》新闻周刊,感慨万千地说,表面上看起来是科技主导的新兴产业,骨子里走的还是劳动密集、低价竞争的“卖苦力”老路。
目前我国各地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电动车、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照明等产品充斥展馆。然而外表的辉煌却难掩深层的隐忧:不少企业因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品牌意识等原因,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快就陷入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开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之中。如何防止新兴产业“抢了市场、输了未来”,正在成为当前有关部门应及时调控的热点问题。
无“心”的高科技产品
本届广交会上,以电动车、LED、太阳能光伏面板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是最风光的产业。对此,中国机电商会和五矿化工商会有关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除了少数新创建企业外,大批传统制造企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是造成我国新能源产业“爆炸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电动车的尴尬局面,在新能源产业的其他领域也普遍存在。接受采访时,泉州金太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裁高庆生说,以光伏面板为例,由于恶性竞争和成本上升,低端产品现在已经基本是在成本线上挣扎,高端产品也仅能最多维持10%的利润。从事新能源灯具制造十多年的珠海多明丽新能源有限公司经理吴欢说,现在企业利润不到10%,主要原因就是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太过激烈。
“更严重的是,低层次的竞争、模仿和复制,又使行业处于停滞状态,生产设计能力进步乏力。很多企业才转型踏进这个行当,又发现这个行业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开始考虑转型做别的。”吴欢对本刊记者强调道。
受访的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林福增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能源产业本来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双密集”的行业,结果很多中国企业只花了大本钱建生产线,却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与人才,进而导致产业发展危机四伏。
欧美市场“依赖症”
来自这届广交会的情况显示,我国企业积极投身新能源产业,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受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政府补贴形成的市场效应影响。然而,在国内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情况下,随着欧美等国对中国相关产业贸易摩擦举措迅速增多,如何避免高度依赖这些国家市场的我国企业受到重创,值得关注。
高庆生表示,目前新能源产业大部分都是外向型企业。一方面,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民众节能意识和政府补贴政策,消费者更乐意购买节能产品;另一方面,虽然未来国内的市场潜力很大,但因节能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价格要高出不少,消费者多偏向于选择便宜的传统产品,国内市场开发仍有待时日。
以电动车为例,曹心诚说,国内市场上的电动车主要使用铅酸电池,污染大,回收难,而使用锂电池的新能源电动车虽然更环保,但价格动辄近千美元,在国内基本没有市场,只能出口到欧美市场,因为这些市场的政府给予高额补贴,“明年听说欧盟要削减相关补贴,那我们这个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付亮说,太阳能光伏面板国内市场发展并不是太好,因此很多企业转而向出口发展,“现在国内组件厂95%是做出口的,国外市场如果发生变化,国内厂家要死一大片。”
企业的这种担忧正可能逐步变成现实。江苏雅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片区经理屈腾飞忧心忡忡地向本刊记者分析说,“由于缺乏国家标准,国内企业都是按照欧洲标准或者模仿台湾技术规范搞起了生产,受其他国家市场制约非常明显,也‘绑架’了我国自己的技术标准设定空间,长远看来,隐患不小。”
一些企业反映,2009年以来,受经济复苏不景气和国内就业等因素影响,部分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已经开始排斥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付亮说,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案件。林福增补充道,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对新能源的需求和政策都在发生变化,美国10月底针对我国清洁能源搞301调查就是一个例证,“在各种因素叠加下,不排除美国有不愿意让中国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考虑。”
深陷价值链低端
从2006年国际价值链的成本分布来看,电池工艺、系统安装和组件封装是增加值比较高的环节。但是组件封装技术和设备相对简单,投入少、启动快、风险小,同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利润率有限,它未来的空间必然被压缩,很难成为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但这契合了中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故而吸引了中国大批厂商进入,大大压低了中国此环节的利润。从2007年产业链整体看,中国企业正是集中于电池/组件和硅锭/硅片环节,销售收入占整个光伏产业90%以上。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厂商并未掌握价值链的高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国这种价值链低端的产业位置,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潜在的风险变成现实。多晶硅价格由于周期的影响,出现下挫,使得很多企业遭受了库存跌价的巨额损失,以及融资难的困境。同时,最受周期变动影响的肯定是那些非战略环节。据统计,2008年四季度至今,中国已经有350家左右的组件企业倒闭,目前只剩下50家左右。
防范“透支性”发展
缺乏核心技术、盲目依赖市场——针对这两大弊端,多位受访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当前态势红火,表明现有扶持政策总体正确,但应加以完善,特别是在标准制定、行业秩序整顿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在新能源产业上遭遇“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首先,应当加快完善新能源产业各项标准和政策扶持导向,使得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有效对接,避免受制于人。曹心诚说,以电动车为例,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相关配套车系鱼龙混杂,有关部门应尽快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出台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标准,让企业发展有路可循。
其次,要通过规划避免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现有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林福增说,现有情况表明我国太阳能光伏面板等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未来如果再进行一轮项目“重复上马”,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国家应当在市场准入、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门槛,让有技术、有能力、有品牌的企业加入,才能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完善产业链条、加强行业自律。屈腾飞说,国家应当加强行业协会和商会引导作用,让新能源产业尽早脱离当前的恶性“价格战”局面,“价格战是因为现在电动车产品严重同质化。应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让企业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设计,有自己的特点”。
郭振鹏坦言,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核心组件的生产水平限制,整体成品还受各个组件上游材料、下游配件等因素限制,有关部门应鼓励现有的企业向上下游链条延伸,避免沦为全球“加工厂”、重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