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主创新 打造世界品牌 以新能源为突破口 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2009年,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种种机遇、挑战、考验和磨难之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依然昂首前行,并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这其中亮点之一就是福田汽车在危机中逆势而上、异军突起。
1月6日 ,在公司商务年会期间,福田汽车一气呵成推出了重卡、中卡、轻卡以及乘用车等九大品牌的十款新车型。福田汽车推出新车型的速度让整个汽车行业为之震惊。
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五,当大多数企业都在停产整休的时候,福田汽车主要生产工厂却在加班加点进行生产。原因是福田蒙派克MPV、风景轻客、迷迪和轻卡等产品在国内终端市场出现了断货现象,而海外市场的销售火爆也为福田带来了大笔订单。这种产销两旺的情况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局势中显得难能可贵。
福田汽车在2009年伊始的红火开局,在当前全球汽车业面对经济“严冬”的日子里恐怕并不多见。而究其原因,福田汽车给出的答案是:依靠自主创新、打造世界品牌、以新能源为突破口、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自主创新铺就企业前进基石
坚持自主创新需要漫长的时间、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几代人的努力,是一项考验企业实力、恒心与意志的事业,只有真正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的企业才能胜任。而福田汽车自成立以来始终在自主创新的漫漫征程上前行。
2009年初福田汽车能够在危机中逆势而上,根源于福田汽车对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始终如一的执着和追求,是福田汽车自成立以来自主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爆发。
经过十二年的苦心经营,如今福田汽车已经涵盖了商用车全系列产品,旗下拥有欧曼、欧V、欧马可等九大产品品牌,并正在逐步进入乘用车领域。截至目前,福田汽车累计产销汽车已经超过了300万辆,这些产品每一件都是百分之百的自主品牌。
福田汽车自主创新的背后,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依托。据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介绍,到目前为止,福田汽车所获专利已超过200项,在国内100多家整车企业中,福田汽车的专利拥有量位居第四。
福田汽车的专利绝大部分诞生在公司的汽车工程研究院,它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000余名,占福田汽车全部研发人员总数的一半。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是福田汽车平均学历最高的部门,三分之一的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在福田汽车研究院里走一趟,不但能把国内的各种方言都听全了,还能听到好几种外语。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员工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还有50多位外籍人士。福田人深信:有在全球范围内网罗人才的胸襟,才有可能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产品。目前,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研发人员的智慧正在成为企业自主创新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成果的获得也离不开资金支持。福田汽车每年做预算,其他部门的预算总是一审再审,减的多、加的少,唯独对研究院的预算方案只增不减、格外优待。福田汽车2001年研发投入1.7亿元,2002年研发投入3.0亿元,2003年研发投入4.4亿元,2004年投入7.1亿元,2005年投入11.2亿元。而近几年,福田每年的研发投入也均在10亿元以上。据统计,福田汽车自主创新年平均投入额达到了销售收入的3.5%-4%,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来者,在强手如林的汽车行业要想通过关起门来搞研发、单打独斗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提升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尽快缩短与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的差距,福田汽车除了自身在自主创新上的投入和努力之外,还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注重整合、消化、吸收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战略、技术、运营、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从而开创了独具福田特色的“集成知识,链合创新”的模式。
福田汽车“集成知识,链合创新”模式,强调在发展过程中,突破单一企业较为封闭的自主创新形式,坚持以我为主体,通过项目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和手段,提升企业系统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福田汽车已经建立了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海外研发中心、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国外专业汽车研发机构、二级工厂研究所以及供应链同步研发机构等六个层次组成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供应链体系,还与国内主要供应商之间建立了“同步开发联合体”,和延锋伟世通、法士特、丹东曙光车桥、潍柴动力等企业在内饰、变速箱、车桥和发动机的技术开发方面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福田汽车的“集成知识,链合创新”模式还扩展到了国际企业之间,在研发方面与奥地利AVL公司、英国莲花公司、德国BOSCH公司、美国伟世通公司和伊顿等公司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通过“集成知识、链合创新”,在最短的周期和最低的投入下,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福田汽车的创新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福田新车型更新换代速度因此缩短到3-5年时间,堪与国际汽车巨头比肩。2003-2005年三年时间,福田汽车实现了欧曼、欧马可、欧V、奥铃、风景、传奇、萨普、时代等品牌全部升级换代。而在2009年初,福田又一举推出了九大品牌的十余款换代车型。除了创新的高速度之外,福田汽车更注重创新的质量。福田汽车旗下每一款产品升级换代的定位都是技术要处于全行业领先,起步即与世界同步。如福田汽车2006年推出的欧曼ETX、欧马可都是国际一流技术打造的重型和轻型卡车。
通过自主创新,福田汽车牢牢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福田汽车因此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奠定了企业前进的基石。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引进外国的车型,这样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不仅要贴别人的标识、向对方缴纳巨额的专利使用费,而且还要处处受制于人。据透露,从国外引进一款轻卡产品,光引进费就是1000多万元;每卖一辆车,外方还要收取2000元左右的技术提成费。而引进轿车产品的费用则更高。这些费用全部要摊进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目前福田汽车拥有九大品牌1000余种车型,按去年的销量42万辆计算,仅自主研发一项,每年就节省成本十多亿元。
在进行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上,福田汽车的步伐无比坚定。2009年,福田汽车将正式和国际汽车豪门戴姆勒公司结盟。此前有人说,福田傍上了大款,等福田的“欧曼”重卡贴上“奔驰”商标,别人都别玩儿了!出乎意料的是,福田汽车不但没有放弃自主品牌,反而成了中国汽车行业惟一一个合资后只生产自主品牌的企业。这件事清楚地证明:福田打造自主品牌不是喊口号,更不是做秀,而是实实在在地行动。
引进来 走出去 实现自主品牌全球化
不到福田,不知福田雄心。
在福田汽车有一个理念:“汽车企业没有区域级的、国家级的,只有世界级的。选择了汽车这个行业,就必须做国际化的企业,要有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制定市场战略的能力,否则就无法生存。”
企业理念反映了企业的志向和眼光。为了实现自身的全球化目标,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福田汽车与国际汽车巨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2009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四,德国总理府,福田汽车与戴姆勒公司的合资洽谈终于尘埃落定,双方共同签订了《商用车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的签订是双方合作进入关键阶段的标志。
根据合作协议,戴姆勒公司和福田汽车将在中国设立股比50:50的中重卡合资公司,生产福田欧曼品牌中重卡产品和戴姆勒OM457重卡发动机。
戴姆勒公司和福田汽车设立合资公司,表面上与其他汽车合资别无二致。然而以往中国汽车行业传统的合资合作都是引进外方成熟车型,中国的合资公司大多仅是装配工厂,产品出路多是内需式的。而戴姆勒与福田汽车的合资却迈出了新的一步——中国合资公司是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运营中心,未来合资公司中的整车产品将使用福田欧曼自主品牌。这颠覆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历史,改变了中国汽车行业合资以外方导入车型和品牌为主的模式,走出了中国自主品牌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道路。
通过与戴姆勒的合作,福田汽车将有机会消化、吸收和利用戴姆勒公司的先进研发技术、全球运作经验和资源,不仅可以提升福田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为福田汽车实现全球跨越式发展提供品牌推广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支持。不仅如此,通过联合戴姆勒共同进行海外投资,福田汽车可以规避中国汽车企业在国外市场设厂时经常遇到的贸易壁垒和障碍,从而能够及时把握有利时机占据海外市场,实现在全球化业务上的新跨越。
可以说,福田与戴姆勒的联姻为福田汽车提供了“走出去”的有利契机。自主品牌加上德方的全球销售网络,在福田汽车面前,天地无限宽广。
福田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已是福田汽车与国际知名公司的第二次联姻。早在2008年3月,福田汽车就已经与世界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公司美国康明斯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超过27亿元人民币,设计年生产发动机40万台,主要产品为康明斯最新一代2.8升与3.8升轻型柴油机。这两款机型都是从未在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任何地方投产过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新产品,是康明斯投入巨资打造的面向欧美等国际市场开发的高性能发动机,欧Ⅲ排放标准起步、并具有升级到欧VI的技术储备。
对福田汽车来说,与康明斯的成功合资,不仅得到了两款世界顶尖的轻型柴油发动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这对一直致力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福田汽车更具长远战略意义。
由于排放等方面的技术壁垒,目前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大多集中在汽车工业不发达的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即将投产的康明斯发动机能够满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排放法规要求,而且康明斯拥有遍布全球的售后服务网络,配装康明斯发动机之后将更有助于福田汽车产品加速挺进国际市场的步伐。
无论是与戴姆勒的合资还是与康明斯的合资,对于中国商用车行业来说都无一不是地标性的事件。然而对于福田汽车来说,这一切都不是终点,因为福田汽车“引进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当国际汽车巨头紧盯我国汽车市场的时候,福田汽车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目前,福田汽车已在巴基斯坦、乌克兰、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建立了CKD工厂,在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独联体与东欧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点。福田汽车的海外拓展已经遍布了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福田汽车海外出口量超过3万辆,连续4年成为国内出口量最大的商用车企业。据悉,2010年左右,福田汽车产品将稳步进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外市场, 2004年福田汽车分别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一方面福田汽车可以整合优秀外籍研发人员,为福田产品开发增砖添瓦;另一方面,福田汽车可以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来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2009年上半年,为适应未来中长期海外业务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俄罗斯等重点战略市场的业务,福田汽车将在海外成立全资子公司。
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和全资的销售公司,使得福田汽车产品能够更加贴近目标市场的需求,也为福田汽车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说,福田汽车远景规划中定出目标,2010年将实现整车销售80-10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销售将占到20%的份额。通过自身在海外市场多年的努力耕耘以及戴姆勒和康明斯两大合资项目的支撑,这一目标不会遥远。
与时俱进发展新能源 打造企业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
有关研究预测,2050年地球的石油资源将会枯竭。不仅如此,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汽车尾气正在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研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生存必须要做的事情。不仅如此,新能源的发展必将带来全球汽车产业和技术的革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率先实现新能源在汽车上的产业化应用,谁就能占据未来的发展先机。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国内各汽车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以保障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一轮市场竞争中走在最前列的就是福田汽车。
福田汽车从2003年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并在全国首家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商品化。2008年1月11日,30辆福田欧V混合动力客车正式交付广州第一巴士公司使用,运行一年后,出勤率达98%,节油率达到25%以上,拉开了中国混合动力客车商品化的序幕。
随着福田混合动力客车在广州公交市场成功运行,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的公交公司都向福田汽车投送了橄榄枝。2008年12月,北京市公交集团一次性与福田汽车签订了800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整车及底盘的采购协议,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采购订单。这充分证明了福田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福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之路迈出了成功的步伐。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汽车企业尽管大都推出了新能源客车,但多数都处于样车或是示范运行阶段,而福田汽车是第一家真正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产业化的企业。
在混合动力客车的研发及推广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福田汽车还积极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期间863项目——燃料电池客车的研发。2008年4月,福田欧V燃料电池客车在北京车展上亮相,由于该车排放出来的完全是干净的水蒸气,因此被媒体誉为 “尾气能养鱼的汽车”。福田欧V燃料电池客车在奥运期间还承担了马拉松比赛工作用车等工作,为保障北京奥运期间的蓝天做出了贡献。目前,该车已成功获得国家首批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公告,并正在北京中关村一带进行示范运行。
除了成功推出新能源客车绿色车型之外,福田汽车对新能源产品未来的发展也已做出了系统规划,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并将陆续推出卡车、MPV、轿车等新能源车型。这将促使福田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同时也将有助于福田汽车尽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实现全球化目标。
福田汽车之所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累累硕果,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眼光长远。2005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营出现了暂时的困难。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福田汽车毅然投资6亿元开始兴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2007年8月28日,福田汽车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正式落成,其整体设计及配套设施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福田汽车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因此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独立实现欧III、欧IV的排放标准,并能够为更低的排放提供通道。同时,重点试验室的建立为福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鉴于福田汽车在中国汽车行业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实践和喜人成果,2008年8月,中国首届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在福田举行。2008年12月28日,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向福田汽车授予了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的牌匾。以福田汽车为中心设立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总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投资额达50亿元,已形成新能源客车5000台及高效节能发动机4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是我国汽车行业首个新能源领域的设计制造基地,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的示范、引领作用。福田汽车因此成为了国内汽车行业新能源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者。
在传统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落后西方30年,而在新能源领域中,中、外汽车企业目前的差距并不大。长期以来,业内人士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当作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汽车差距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来看待。如果中国汽车行业能抓住这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全产业链的联合,则完全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取得突破,颠覆世界汽车行业的现有格局。
为了能够真正把握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推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进步,福田汽车向全行业发起了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倡议,通过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研发、设计、制造、零部件供应和终端用户等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势必能够切实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成本、共享技术成果,有助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领域缩短与国外汽车行业的差距。
据行业专家分析: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汽车行业遭受重创的形势下,新能源可能成为汽车行业突破危机的突破口。而福田汽车眼光长远、以新能源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新能源这场大战中拔得头筹、取得了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因此势必能够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在危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汽车行业未来新的领袖。
把握机遇 直面危机 提升能力 再创辉煌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福田汽车也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是福田汽车有能力和条件迎接挑战,在危机当中发现新的机遇、抓住机会,并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表示。
福田汽车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初创时期恶劣的市场环境练就了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的基因,因此企业的生命力异常顽强。而出于对市场的异常敏感,福田汽车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福田汽车坚持在内涵增长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和能力提升,不盲目扩大产能,从抓战略机会的外延式扩张之路走向了战略与能力双轮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之路。
“可以说,福田赶在寒冬来临之前就准备好了过冬的衣物,因此相对于那些裸泳者,这场危机对于福田而言更可能是一个战略机遇。”赵景光乐观地表示。
赵景光的乐观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在福田汽车发展历史上,也曾多次面临不利的发展形势。但是福田汽车利用十余年时间通过不懈努力在制度蓝海、市场蓝海和资源蓝海中遨游,终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商用车企业,建立起了度过各种危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资源。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福田汽车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经济优势。九大业务品牌丰富的产品线和全国九大省市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福田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往往各大产品品牌“东方不亮西方亮”,甚至“遍地开花”。相对于那些产品品种单一的企业,福田汽车抵御危机的优势异常明显。
除了产品优势外,福田汽车还建立起了独有的管理优势。福田汽车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管理的竞争。而为了提升管理能力,早在2003年,福田汽车就通过学习通用电气等世界一流公司,建立起了适应公司发展实际的“产业集团+SBU”的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和丰富,该管理模式的优势逐步显现,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又发挥出了总部管理决策的规模效益。
在危机时刻,所有企业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现金为王”,只有现金流充足的企业才能在危机中保持良性发展,并最终度过危机。而作为中国汽车企业中现金流最好的企业之一,福田汽车很早就提出了“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的资金管理理念。这使得福田汽车即使在经济形势不景气、银行惜贷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企业的良好运营。
正是由于具备了方方面面的优势,才使得福田汽车具有在危机中脱颖而出、逆境下出奇制胜的基础。而在危机中,具有潜在优势的企业最容易脱颖而出、改变行业原有格局。这就类似于赛车比赛。赛车比赛中,赛车总是在弯道的时候容易超越前车,而在直道时却很难,这一现象被称为“弯道现象”。可以说,赛车比赛的胜负通常决定在弯道而非直路。
对于处于市场竞争中的汽车行业来说同样如此。处于一帆风顺的市场上升期,要超过对手、改变竞争格局很难。只有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低迷甚至危机时,那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后来者才有机会通过弯道超越,实现后来者居上,最终改变行业格局。
尽管福田汽车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但是由于成立时间短、占有的相对资源有限,要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流乃至世界知名品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天降大任’就注定要使其经历一场不平凡的历练。我们正面临的这场危机势必打破原有的格局、带来新的变动,这将给福田这样的后来者提供迎头赶上的机会。”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先生表示。
有理由相信:在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对事业执著追求、对外部反应敏捷的福田精神引导下,福田汽车势必能把握机遇、转危为机、迎难而上、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