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作为新型清洁能源,以其价格和环保优势,得到诸多民营企业的青睐。但在相关技术标准仍待出台、有关运用技术尚需加强的前提下,二甲醚产业的未来仍有待观察。
进入2008年,国际油价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高油价和环境污染加重两大因素决定了替代型清洁能源的推广渐成趋势。这其中,二甲醚以其价格和环保优势引起中国民营能源企业的投资兴趣。
3月2日,“2008年中国二甲醚(DME)高峰论坛”在河北廊坊召开,能源和化工领域的专家与企业界代表专门就二甲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在会上表示,二甲醚用途广泛。它在制药、燃料、农药等化学工业中有许多独特的用途;可代替甲醇用作甲醛生产的新原料,明显降低甲醛生产成本;可作为城市管道煤气的调峰气、液化气掺混气,还是柴油发动机的理想燃料。因此,二甲醚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替代能源,在国内普及。
获益可观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之大事;能源安全,强国之本。中国能源的发展,必然要走低碳经济的道路。2008年的能源工作,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节能、新能、绿能,即狠抓节能,发展新能,培育绿能。而绿能开发就包括煤炭的深加工、甲醇、二甲醚。”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在中国二甲醚高峰论坛上分析中国能源形势与格局时,开篇就这样说。
针对二甲醚生产的经济性,河北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金来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按照目前柴油每吨6100元计算,按照柴油与二甲醚的替代比值1:1.5换算,二甲醚出厂价只要每吨低于4100元,就可以经济地替代柴油。市场每吨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为6500元,而二甲醚的成本仅为3000至4000元,二甲醚替换液化天然气的比例为1.2:1,可以看出,在高油价下,二甲醚具有成本优势。正是在高额的经济回报效益下,能源企业对二甲醚的投资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
2007年,以大规模煤基甲醇为原料的二甲醚项目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奥集团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始建设年产百万吨级的二甲醚装置;由中国石化、中煤集团等四家企业合资成立的中天合创公司也正在筹建年产300万吨二甲醚的大型生产装置。
2007年5月,新奥集团下属上海新奥九环车用燃气公司就与上海市经委联手,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商业运营的车用二甲醚加注站。同年12月,新奥集团还与埃及石油化工总公司、加拿大马森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书,双方将合资建设埃及第一个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实现了我国清洁能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出口到国外。
据新奥集团负责人介绍,早在2005年12月,他们在安徽省蚌埠市投资的1万吨二甲醚实验装置已经实现投料生产,用于启动市场。张家港二甲醚项目于2007年建设完毕,实现投产。目前,新奥在汕头、洛阳的二甲醚项目也正在筹备中。
“在内蒙古、江苏、安徽、洛阳等地,新奥集团都构建了大型煤化工基地,通过自主生产和国际贸易等方式获得甲醇,贴近市场加工生产新型清洁能源二甲醚。其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40万吨二甲醚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程序对环境、安全、灾害、文物、水土等各个项目进行了专业评审。新奥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煤层气、焦炉气等为基础资源、以煤洁净化技术为依托,具有较强成本竞争力的生产格局。”新奥集团负责人表示。
一个庞大的清洁能源帝国呼之欲出。参会的专家评价:“鉴于国内对二甲醚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众多企业纷纷进入,力求分得新能源替代战略的一杯羹。作为一家国内大型的民营企业,新奥集团在研发、推广和普及二甲醚上自然也不遗余力。”
政策门槛
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二甲醚作为新型能源就已经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标志着二甲醚产业迅速崛起,这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在当前我国能源供求形势下,二甲醚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替代产品,是适合我国能源结构的替代燃料。二甲醚要走规模化、大型化发展的道路……为规范二甲醚生产与使用应抓紧制定相关标准。”国家发改委2006-1404号文件,对于二甲醚产业发展做出了上述批示。
“这个行业要有更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二甲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所涉及的制约因素非常多。”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对记者说,二甲醚作为燃料,目前还是主要添加在液化石油气中,如果作为汽车替代燃料,还要涉及汽车的简单改装,新设二甲醚添加站等,这需要国家多个部门的支持配合。
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二甲醚产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纪要上表示:抓紧编制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认真做好车辆、船舶等二甲醚使用机具的试验;加强二甲醚产业标准化工作;尽快研究制定二甲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做好技术装备研发工作。
中国石化协会醇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卫国透露:“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其中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在建设行业产品标准已于2007年8月21日获批。鉴于与建设行业标准重名,按照我国标准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存在国家标准将行业标准覆盖的问题,因此,标准编制组正在起草报告,建议此国家标准更名为:‘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混合气’;LPG与DME混合,DME≤20%,不设下限。”陈卫国补充:“二甲醚在化工行业产品标准于2006年底完成编制任务,上报待批。”据新奥集团透露,国家正在加紧编制二甲醚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二甲醚产业规范快速发展,新奥集团也参与其中。
专家认为,随着国家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出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开发二甲醚(DME)上将“水到渠成”,二甲醚行业也将因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拟建的二甲醚项目包括:新奥集团张家港100万吨/年DME项目,久泰能源张家港120万吨/年DME项目,中煤集团在内蒙古300万吨/年DME项目等,估计总数约500—800万吨。有专家预计,随着二甲醚行业的不断发展,2010年我国将形成上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届时将占到石油替代的1/10左右。
发展瓶颈
在二甲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自身运用过程中的技术局限,要研制二甲醚专用汽车,要进行二甲醚燃料添加剂与磨损试验研究,以及二甲醚对储运设备的腐蚀问题的研究等等。
对于二甲醚对钢瓶、容器易引起腐蚀,专家的解释是,腐蚀性并非源于二甲醚本身,而是它与水相溶后联合作用的结果,含氧化合物遇水氧化产生钢铁锈腐蚀。
“对二甲醚—水系统来说,在罐内水基液相部分对罐的腐蚀当然不可避免,但罐内气相部分对罐的腐蚀也很严重,这是由于罐内气相部分中的二甲醚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实在是因为二甲醚与水相溶性太好所导致。”上海凯威工业精制气体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海军表示,“二甲醚与密封橡胶材料的接触情况较复杂,有些是相溶的,有些是不相溶的。真正适宜的密封材料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试验筛选确定。”
不仅对于二甲醚民用液化石油气掺混装置的技术改造,对于二甲醚汽车同样存在技术瓶颈。据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教授张武高介绍,目前在国家科技部及相关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上海市已完成10辆二甲醚公交车研制和世界上首座二甲醚车用加注站建设。但是因为没有相关标准,这些客车一直没能上牌照。
“为使二甲醚汽车的发展,从起步阶段就能做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有高起点,应加快二甲醚汽车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订。为二甲醚汽车产业化和今后商业化、大批量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张武高对发展二甲醚汽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