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成立龙江大宇客车(哈尔滨)公司 龙江大客又上路了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年7月10日
分享按钮

    黑龙江客车厂始建于1951年,是省内目前唯一一家客车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龙江客车享誉全国。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龙客的命运起起落落,始终在停工、短暂恢复生产、再停工待产之间徘徊。尽管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倔强的龙客人始终坚守着这个品牌。直到近日,再次传出让人振奋的消息,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与“韩国大宇”、“克拉克”两家株式会社三方签订合同,成立龙江大宇客车(哈尔滨)有限公司。

  市场沉浮十年不倒

  4日,记者冒着酷暑行走在哈尔滨的城乡路上,寻找新的龙江客车厂。一位路边摊贩指着远处一座破旧但又挺拨的高楼对记者说,那里就是,好像是倒闭了。真的倒闭了吗?记者这样一问,商贩又有些犹豫,“好像没有,因为门口的停车场上就停着几辆印有龙江客车字样的公交车。”

  在哈尔滨所有的国企中,龙江客车厂是情况比较特殊的一个。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龙客实际上就已经陷入了困境,如果说垮,有可能像其他国营企业一样很快就垮下来。然而,在处于停产的过程中,龙客竟然能奇迹般地坚持下来,每当沉寂一段时间后,当人们认为龙客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有一批新车下线,传来龙客又恢复生产的消息。在城乡路140号,仍然是老龙客的厂区和办公楼,只是在从前不见人影的传达室里,有了全新着装的门卫保安。

  实际上2007年初,哈尔滨柏佳经贸有限公司经哈市国资委批准就已经正式收购了黑龙江客车厂,成立了“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优先聘用原厂职工,相继为公交67路、74路、82路等多条线路生产了近百台公交车,初步恢复了地产客车的品牌形象。

  2007年11月,该公司与韩国大宇客车株式会社、克拉克株式会社多次协商,就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高中档客车及特种车辆一事达成共识。今年6月17日,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与“韩国大宇”、“克拉克”两家株式会社三方正式签订了合资合同,决定初期共同投资1500万美金,成立龙江大宇客车(哈尔滨)有限公司,生产高中档客车及特种车辆。大宇株式会社将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派驻高层管理人员。

  有路就有龙江客车

  “我进厂的时候,龙客刚转产大客车不久,那时的工厂就已经粗具规模了。”原龙客的老职工闫利华向记者回忆起刚进厂时的情况。闫利华今年58岁,1969年进厂至今有39年的厂龄。据介绍,1951年,龙客刚建厂时是个汽车修配厂,后来又生产过汽车配件。1964年,龙客才开始制造客车。

  闫利华介绍,龙客在刚刚步入客车生产两年后,我国就进入了十年动乱。然而,动乱结束后不到两年,龙客突飞猛进,开发出了大型公路柴油客车,而且是第一次使用国产底盘开发的产品,使我国的公路客车从品种到性能上有了新的突破。

  闫利华说:“应该说,龙客的发展应该感谢改革开放,龙客在那时抓住了机遇。”

  为使龙江牌客车从设计上更加合理,工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在全国同行业使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电测电算方法解决客车骨架强度中的难题,并取得了专利,收到了很好效果,使龙江客车骨架行驶三十万公里不断裂,解决了公路客车车身设计中骨架早期断裂难题,填补了该项技术的空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江客车成为了全国市场的抢手货。

  “那时候,不是说你交钱就能买到车了,提车还要排队。”闫利华说。全省乃至全国的订单纷至沓来,哈尔滨周边的长途客运线路几乎都被龙客所占据。当时,龙江客车厂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也可以说是广告语,“有路就有龙江客车”,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据统计,当年,龙客从公路客车起步,发展到生产机关团体用车、公共交通客车、旅游客车、轻型客车和各种特种客车,不断拓宽市场,本省的几乎所有地市县运输公司的客车全部使用龙江牌客车,占有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在省外,龙江客车销售到除台湾和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最鼎盛的时期,全厂1100人,年产客车1100辆,平均每人年产客车一辆。”

  当年哈尔滨市区公交线路跑得几乎都是龙江客车。市民王守寒说:“以前的龙江客车多有名啊,质量好,乘坐舒适,那时有几个家里有车的,上街出行购物还不都是坐龙江大客。”

    奖金曾是工资的几倍

  给老职工孙兆利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当年龙客工资开得多,再有就是龙客当年待遇特别好。

  孙兆利今年46岁,1980年进厂正好赶上龙客的发展期。

  “我是部队转业的,也不知道怎么阴差阳错进了龙客,进厂第一个月就发现奖金竟然比工资还要高。”孙兆利说。

  当年,刚进厂时他还是个学徒工,以后就发现挣得越来越高,奖金是工资的几倍那是经常事。记得赚得最多的一次是在1985年前后,“那时我挣46块钱,可奖金一下就赚到了二百多,你说那时候一对双职工在机关里面工作,刚毕业的两口子加一块儿也就是一百多块呗,有一定资历的两口子加一块也未必能赚到二百,可我一个人工资加奖金有小三百元,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别的不说,由于工作好,收入高,孙兆利的终身大事很快就解决了,靠他自己挣的工资,办了一次很体面的婚礼。

  再有一个是福利待遇。龙客与大型国有企业不同,没有太多的类似学校、医院的附属单位,但是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却一点都不落后。逢年过节,分刀鱼、苹果、豆油、大米等食品是必须的。

  “刀鱼都是一坨一坨地分,那时还不像现在,家里都有冰箱,春节之后放在窗户外面的就冻不住了,刀鱼太多了吃不了,就分给亲戚朋友,让大家帮着吃。”闫利华说。最怕的是那种情况,春节之后,同事们分的东西都吃不了,拿到单位互相送,“想推都推不出去。”

  靠赊账维持生产

  然而,好景不长,也许是躺在成就上睡得太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龙客出现了危机。

  闫利华说:“后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快,而龙客的跟进明显慢了半拍。”据介绍,市场已走向了多元化,而龙江客车还是那“老三样”,其中,龙客662型42座长途客车,做为工厂的拳头产品,竟然一做就是将近二十年,陈旧的外观已经明显跟不上市场的要求。

  1992年,闫利华调入了厂供应科,“那时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工厂资金流不足,开始赊账了。”

  回想那一段时间,留给闫利华最深的记忆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求人给发汽车生产配件,累计起来,他曾在东风汽车公司赊欠过两千多万的零件,杭州汽车公司赊欠过六七百万的零件,“除此而外,小宗的就记不住了。”闫利华说。

  “一开始,人家对我还挺客气,后来人家就反过来找我帮忙了。”闫利华说。一次,他出差到南方一家工厂去赊零件,可刚见面人家就主动求他帮忙。闫利华很仗义,“东北这块有事你吱声。”人家可怜巴巴地说:“大哥,以前我们厂开工资都是一次到位,自从你们赊欠零件以来,我们两个月也开不了一次工资,大哥我求你下次来能不能还点钱。”

  “那时,赊零件都流行喝酒。”闫利华说。还真像有些段子里说的,一杯酒一个车底盘。闫利华当年正能喝,后来人家看这样也不再与他喝了。“但事还是办了,靠喝酒,我给厂子喝回来五六个底盘。”闫利华说。

  巨资注入期待新生

  靠赊账维持生产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龙江客厂终于陷入了低谷。

  当时,龙客第一次出现了压支,然后是工厂的订单越来越少,或者是有了订单没有生产运转资金。随后是停产,到2004年前后,工厂一点活儿都没有,工人一分钱工资都开不出来。2005年,工人每月领200元的生活费自谋生路。

  闫利华说:“工人干什么的都有,好在我们有技术,电气焊工在市场也比较抢手,那时我就经常听别人说,到劳务市场招焊工,一问就是龙客的。”

  孙兆利当年是工厂的留守干部。他告诉记者:“那种凄凉的感觉真是没法形容。”原本,车水马龙的厂区连个人影都没有,车间锁着门,车间里面破败不堪,一台台旧的机器设备,零配件能拿走的都被拿走了,就剩一具空壳留在那里。留在厂里的人没事干,就起个传话的作用。

  “但可能是这块品牌太有影响力了吧,龙客虽然停产了但并没有一败涂地。”孙兆利说。那时,全厂的工人都希望工厂能够重新在市场中振作起来,经常有一些资金注入,“有了钱就能生产几台车,可以缓解一段工厂的压力。”最多的一次是2001年,他们生产了200台客车,这批车现在还在哈尔滨的公交线路上运行。

  2007年初,哈尔滨柏佳经贸有限公司经哈市国资委批准正式收购了黑龙江客车厂,成立了“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工厂终于获得了新生。孙兆利说:“重新开张那天,工人们太高兴了,大家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以示庆祝。”当年11月,头一批十台为哈市某大型超市生产的拉客车披红挂彩驶出了工厂大门。

  据介绍,在与“韩国大宇”、“克拉克”两家株式会社签订合同后,新公司将拥有年产1500辆至3000辆整车的能力。目前,龙江大宇客车有限公司已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平房工业园区选定了新址,占地面积为8.98万平方米,计划明年2月份正式投入生产。

(值班编辑:张叶)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