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充满热情的特区人在艰苦的生产条件下制造出第一辆金龙车。
1988年,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厦门汽车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编者按:上周,本报回顾了厦门道路交通30年的变迁,让读者了解了支撑着滚滚车轮的道路交通。其实,与厦门车市息息相关的还有厦门汽车工业的发展。1988年以前厦门没有任何汽车工业,如今,厦门金龙客车在全国已是家喻户晓。短短20年,厦门这个汽车工业本为零的海滨城市,甚至发展成为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8个城市之一,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开拓。“厦门车市风云30年之汽车工业篇”将带您了解厦门汽车工业鲜为人知的发展史。
■厦门车市风云30年不可或缺的一环
■拥有国内客车行业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
■在厦门汽车工业城的平台上延伸汽车工业产业链
从“0”到“2”
1988年,在市政公司位于西郭的水泥管厂里,厦门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也正是在这个地方,诞生了第一辆厦门制造的汽车。
“汽车工业是市场需求潜力大、劳动生产率高、积累资金能力强的关键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是厦门经济发展的必然,将对厦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厦门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见证人之一,谈起厦门为什么要发展汽车工业,姚彧感慨万千。“不过当时厦门什么基础都没有,没有整车企业,没有配套企业,一点汽车工业基础都不具备。可以说厦门汽车工业完全是从零开始,完全是市场化运作起步。”
“厦门什么基础都没有,如何制造汽车?”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区人用自己的激情把问题解决。
自1983年底起,时任厦门市长的邹尔均、副市长李秀记等先后四次带队到位于湖北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参观学习,并坦诚地表示:希望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利用政策优势“外引内联”,在厦门制造汽车。受到厦门人热情的感染,1988年上半年,“二汽”厂长陈清泰亲自带队来到厦门考察,并与邹尔均签署了合作协议。1988年9月份,厦门汽车工业公司即“厦汽”成立;12月份,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大金龙”成立——“厦汽”、“二汽”以及法亚洋行、华能国际各占四分之一的股份。其中,“二汽”的出资部分以“技术入股”。技术入股——这个新时代的热词,厦门在20年前就开始实践了。
1990年1月,厦汽与东风柳州汽车公司等合资的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8月,又合资成立了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这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小金龙”。姚彧微笑着说,至此,厦门汽车工业开始走上发展之路。
从组装到整车生产
当20年前厦门开始制造第一辆客车时,只有境外改装后运到厦门的两辆奔驰中巴样车以及买来的图纸。而如今“金龙汽车”却成为国内客车行业家喻户晓的民族自主品牌。
可以制造汽车了,但是如何造?造什么车?1988年那时候,中国汽车工业“缺轻少重”,国内汽车工业刚开始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轿车生产和载重车升级换代。当时有个资源,外商可提供旅游客车的生产技术,这与厦门政府“发展客车工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再加上与“二汽”的合作,于是生产客车成为了厦门汽车工业最初的发展方向。
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考虑轿车?姚彧说:“当时的条件,生产客车需要1个亿的资金,但是做轿车至少30个亿才能起步,资金悬殊巨大,再加上那时厦门没有很强的工业实力,所以根本不可能考虑生产轿车。”
当时看似有点无奈的选择却把厦门汽车工业引向了国内尚未开发的领域——中高档客车,从而为日后厦门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抢占了先机。1988年,“大金龙”诞生,并通过引进车型和广揽人才,生产出金龙牌大、中型客车。1990年,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成立,生产轻型客车车身,厦门开始向市场量大面广的轻型客车进军。1992年“小金龙”投产,金龙牌轻型客车开始进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金龙”抓住国内大力发展旅游业及高速公路交通的商机,励精图治,大力发展豪华大型客车,并在世纪之交坐上了全国同行市场占有率的头把交椅。“小金龙”紧跟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从1996开始发展中型客车,2000年投产大型客车,并迅速进行市场扩张,2002年已进入全国同行三甲之列。
2006年12月,大、小金龙双双获得底盘生产资质,结束了改装车厂的历史,实现了向整车生产企业的转变。“底盘生产资质的取得打破了多年制约厦门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这是厦门汽车工业又一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飞跃。”姚彧如是说。
从“粉丝”到明星
从1988年最初的一家汽车改装厂到如今,众多汽车配套企业追随而来,厦门汽车工业已经成为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8个城市之一。厦门俨然完成了从“粉丝”到明星的转变。
2004年初,厦门汽车制造业提速发展又走出至关重要的一步,市政府会议决定,发展“金龙”民族品牌客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划建设厦门汽车工业城,吸引国内外的汽车配套企业到汽车工业城投资建设,力争把厦门汽车工业城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客车生产基地。
姚彧说,我国客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大金龙”——金龙联合公司首先把新址搬进了位于厦门灌口的工业城。“巨人效应”果然立竿见影。以“大金龙”整车为核心的机械产业集群迅速集聚,向上延伸至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和技术开发商。
汽车工业城的构建,让厦门汽车工业短时间内形成了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不过,这只是厦门汽车工业掀开全新历史篇章的开始。
2006年8月17日,厦门和长春、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大、小金龙、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厦门汽车产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这等于国家为厦门的汽车产业挂上了一个金字招牌。
“厦门汽车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形成4万辆/年大中型客车、5万辆轻型客车、8万套轻型客车车身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大中型客车生产完整的产业链;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的规模提高近1倍。”姚彧说,“整车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拓展国际市场,创客车产品国际品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厦门汽车工业的梦想之帆已经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