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发展看沂蒙,沂蒙变化看交通。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老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构建起.现代化立体大交通网络,彻底改写了四塞之崮的历史,“中国临沂,物流天下”叫响全国.
主持人:我现在是在平邑600多米高的龙顶山上,九间棚村就坐落在这里,谈起30年前后的变化,书记刘嘉坤还是对交通感慨万千.
三十年前的九间棚山上没通公路,到山下卖猪需要四个人用床板着下山 ,在乱石林立的山涧一不小心就要摔伤腿或胳膊.不少人因此致残,然而一旦遇上个小灾小病,下山更是难上加难,刘嘉坤的父亲就因此失去了生命.
九间棚村总支书记 刘嘉坤]夜里得了病 肚子疼 这个路不好走 就盼着天明着 ,天明找个担架床一样 绑上 ,抬着走这条路下来 ,我到现在回顾起来非常难过 ,下去以后又找个排车 。那时候到我们镇上都没有水泥路都是土路,六月份 ,下雨下的路不好走,一直拉到地方,就中午了.得的肚子疼病,中午才赶到医院,就不行了.
失去父亲后的刘嘉坤发誓要改变这一现状,84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刘嘉坤带领村里的老少爷们开山劈路 ,苦干半年,开通了水泥路,封闭的扇门打开了,不但解决了村民的生存问题,而且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主持人:九间棚的一条路解决了全村村民的生存问题.我现在所在的蒙阴县野店镇同样由于交通的改善,解决了贫穷落后的生活难题。
野店镇是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故乡,同样出名的还有这里的苹果.然而三十年前,面对满山遍野的苹果,这里人们的生活却是相当艰苦.苹果卖不出去,变不成钱,百姓只能守着聚宝盆受穷.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交通条件好了,苹果不愁销路,制约发展的难题彻底解决了,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一位果农的脸上。
主持人:生活有了保障就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当年院东头乡发现溶洞后想搞开发,可是交通不便,游客上不来,严重制约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院东头乡是沂水县比较偏远的一个乡 ,前几年这里的群众在山上发现了一个溶洞,打算搞观光旅游,带动当地致富。然而道路不通成为发展的最大 瓶颈。
沂水县院东头乡 副乡长 段建鸿 我们这个地方把是个纯山区 ,比较穷群众发现一个溶洞由于没有路也开发不好,后来在交通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发动群众捐款 、捐物 ,修了这条路,路修好了游客也多了,自驾车也来到我们这地方参观旅游,群众的山果也可以卖给他们,挣一部分钱, 这样群众腰包就鼓了。
30年弹指一挥间,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制约人们的生存、 发展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临沂市交通局副局长王仕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的3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万6千多公里,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组织实施“贯通十纵十横、形成三环绕城、衔接十大出口、提升两通工程”的综合交通规划,加快推进环城快速,绕城高速建设,为建设“大临沂、新临沂”铺就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1985年,沂蒙老区拥有了第一条铁路——兖石铁路。
1993年,第一条纵贯沂蒙腹地的南北大通道——沂蒙公路竣工通车。
1998年,临沂机场扩建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恢复通航。
1999年,临沂市第一条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临沂段竣工通车,现代化交通初现端倪。
2003年,日东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建成通车,临沂市境内形成“双十字”交叉大通道。
2005年,全市累计改造农村公路12009.8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
2007年,全市道路客货运输量双双突破1亿大关,“中国临沂,物流天下”叫响全国。
2008年,国内最长的内河沿河大通道——沂河路即将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