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市场情况概述
根据调查分析,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高档客车市场总体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不同的价格细分区间却产生了不同的特点。2006年1~6月,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高档豪华客车共计销售793辆,比去年同期714辆多销售79辆,增长11%;与年初预计(今年高档客车增长大约在10%左右)基本吻合,低于今年客车总体销量的增长率(今年上半年客车总体销量增长率大约在20%左右),这是符合客车市场规律的。
近年来高档豪华客车的数据统计分析
2003~2005年,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客车销量一直在1700辆左右徘徊,2006年销量估计可能达到1800~2000辆。而2003年到2006年的1~6月,销量也就在700~800辆之间。
2003年到2006年的1~6月,价格在100万~150万元之间的客车销售有升也有降,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63辆;2005年比2004年销量减少了104辆,减少的幅度明显变大;2006年比2005年又增加了64辆,但仍然没有达到2004年的销量。
也就是说,在100万~150万元的价格段,近4年来客车销售均没有太大的突破。
2003年1~6月到2006年1~6月,价格在150万~200万元的客车的销量从2003年的159辆逐渐减少到116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下降的量都不大。2004年比2003年减少10辆,同比下降6.28%;2005年比2004年减少31辆,同比下降了20.8%,下降的幅度明显加大;2006年比2005年减少了2辆,同比下降了1.69%,下降的幅度明显减小。这说明高端客车产品在150万~20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的市场容量并不大。尽管这几年各主流厂家都推出了13.7米的特大型客车产品,但销量很少,且真正在这个价格段的产品也不多,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在预料之中。
2003年1~6月到2006年1~6月,价格在200万元以上的客车销售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到2004年有小幅下降,减少了16辆,同比减少11%;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50辆,同比增加了38.75%;2006年比2005年又增加了17辆,同比增幅达11%。由此可见,在200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领域,近两年连续出现增长,且增长的百分率都在两位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3.7米特大型客车和18米BRT的销售所致,原因将在后面进行阐述。
高档客车市场现象简析
首先,高档客车市场容量有限,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
目前,中国生产高档客车的厂家有安徽安凯、浙江尼奥普兰、西安西沃、郑州宇通、中通客车、广州五十铃、桂林大宇等客车企业。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增加,高档客车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速增长,几年间高档客车市场基本保持在2000辆左右,而150万元以上的客车市场只有约500~600辆的市场需求。从2000年起,这一市场就已经成为中国客车市场中竞争最激烈的一个价格区间。由于对中国高档客车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2000年前后,国外几家著名的商用车品牌纷纷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但有限的市场容量无法同时满足上述高档客车生产厂家的瓜分。
其次,“铁老大”和航空运输的双重夹击,使得高档客车的处境很尴尬。
自1997年以来,铁路已实现了五次大提速,在2006年还将进行第六次提速。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时速120公里以上的线路延展长度将达到22000多公里,其中5300多公里将达到时速200公里。铁路还明确提出“提速不提价”,采取夕发朝至,这些做法有效地提高了铁路的竞争力;再加上铁路价格低廉的优势,铁路运输不仅在吸引1500公里以内路程和中低收入旅客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铁路网的延伸也成为公路客车市场萎缩的重要根源。以广深线为例,目前广深线经营公路客运的企业有8家,车辆约150多辆,而且都是上百万元的豪华大巴,档次低的客车在这里根本无法生存。即使如此,广深线客车全年客运班车的实载率也只有不到45%;火车提速后,从广州坐火车到深圳不到1小时,比公路客车快,给公路客运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其三,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高端客运市场目前经营困难:营运线路投资成本增加,一条黄金线路的投资费用甚至比车辆的投资成本高出几倍,投资增长期已过;超长距离的线路效益下滑明显,出行方式多元化,铁路提速、民航降价、油料上涨,使营运成本增加,投资者改变投资策略;国家法规规定缩短了营运车辆的报废期间,从而降低了营运车辆特别是高档客车的使用寿命,使用成本增加,客户的回报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客运公司的赢利能力下降。
其四,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信贷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客车用户的购车需求,这种影响对高档客车更加明显。另外,客车极易受到关联产业的影响。一方面,上游产业,如钢铁、化工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客车生产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下游客运业竞争激烈,利润下降,客观上要求客车价格下调。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整体利润水平不佳,高档客车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价格在100万元以上的高端客车有向两端分化的迹象,也就是说,100万~150万元的产品销量有可能增加,200万元以上的销量也有可能增加,但150万~200万元之间的产品可能会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经营者们认为150万~200万元之间的客车产品不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经营后成本比较大,投资回报率周期长,风险大。另外高档卧铺车过路过桥收费比同等的座位车标准高,导致150万~200万元的高档卧铺客车市场逐渐萎缩。根据调查,许多区域的运管部门在收费方面把卧铺车和座位车分开,标准不同。如一些地方的运输管理部门规定:铺位在30铺以上的属于三类车收费,40铺以上的属于四类车收费,收费比较高;而座位车40座以下属于二类车,相对收费比较低。也就是说,同样的人数,卧铺车收费要高于座位车。以载同样人数的卧铺车和座位车相比较,正常运行的一辆卧铺车一年就要比一辆正常运行的座位车多收费15万元以上。因此,这是150万~200万元的高档客车市场呈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