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向汽车出口时代迈进了一步,据商务部统计,去年前10月中国汽车出口量首超进口,前11月汽车(含成套散件)“出”比“进”多出1.2万辆。经过近20年低速发展,中国汽车出口终于开始发力。2004年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就达到81.6亿美元,增长73% 去年似更势不可挡,前10月出口汽车13.5万辆,同比增长133.6%,远高于全国外贸和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而进口汽车12.8万辆,同比下降11.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出口榜单上,吉利、奇瑞、长安、金龙、长城、中兴、江淮,一汽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赫然入目。去年9月12日,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来自中国的三家企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吉利、江铃陆风、华晨的“第一次”。更是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次”。此后,从中东到俄罗斯,从东南亚到欧洲,再加上去年从年初开始就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的奇瑞与美国梦幻公司签署的那份进军美国的协议,自主品牌的市场似乎越来越宽广,从整车出口到CKD组装,这条出口之路也走得越来越“驾轻就熟”了。不由得使人感到:自主品牌的出口之路似乎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有业内人土分析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最直接的动因虽然是国内竞争加剧,供求矛盾突出,销售利润下降,但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前提。同时,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生产的大多是中低挡车型,在国际汽车市场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也是自主品牌汽车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大量生产的经济型皮卡就是跨国汽车公司所没有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却很受欢迎。从我国汽车首次“出大于进”,到自主品牌汽车成为出口的“功臣”和“亮点”,令人振奋,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但欣喜之余,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国汽车“出口热”的背后潜伏着不少令人忧虑的危机。盘点2005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走出国门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几折。业内人土直言,虽然中国汽车做到了“出得去”,但尚未做到“出得好”。去年9月,法兰克福国际车展期间,一家德国独立测试机构曾发布了江铃东风越野车碰撞试验不合格的新闻;吉利首个海外组装厂遭遇到马来西亚政府“产品全部出口”政策限制;奇瑞受到竞争对手侵权的指责,在不同国家被通用围追堵截……中国汽车真正在海外打响并站稳脚跟,可谓道路漫长,举步维艰。
另外,在充分肯定中国汽车出口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企业外向度低,尤其是零部件出口多数用于售后服务市场,进入跨国公司采购体系的很少;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较小;出口目的地虽不少,但大多集中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越南等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目前,跨国公司对这些市场还不是很重视。一旦跨国公司在市场和产能的双重压力下,开始重视这部分市场,我国汽车出口的市场空间也难免遭到挤压。且出口的“大头”是小客车和特种用途车,价位偏低,出口汽车“含金量”不高。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汽车出口没有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往往牌子是自家的,最核心的技术却是人家的。当务之急,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引导企业着力研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扩大出口。许多业内专家提醒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应该走以自主品牌为核心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品牌出口之路。中国汽车企业应当尽快提升出口汽车的“含金量”,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迅速转变为追求效益和质量,力争为未来的出口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商务部机电司石永红处长认为:出口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实现汽车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零部件出口从以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机械类低端产品为主,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类、电子类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出口市场由以售后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ODM/OEM)市场为主转变;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出口的比重;二是汽车整车出口从中小吨位卡车为主向以大中小型客车、皮卡、轿车等乘用车、商用车并重转变;出口地区由发展中国家为主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重转变;提高汽车整车中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出口比重;三是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向产品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技术出口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
当前,中国汽车出口正当其时,这是因为,首先,专家综合分析了中国所有出口大类商品,结论是机电产品最具增长潜力,其中又以汽车为最。中国很多IT产品出口已近增长极限,相比之下,汽车产品出口的需求层次多,市场空间很大;其次,中国已形成较完整的汽车生产和零部件配套体系,汽车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大为缩小,比一般发展中国家领先15年,与国外汽车工业存在结构性错位,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突出的是中低挡轿车、客车和卡车尤其是零部件的比较优势明显。这使扩大出口具备了应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国内汽车工业呈现产能过剩,目前整车产能利用率仅为83%,汽车零部件仅为68%,众多企业扩大出口有压力也有动力,期待“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都使扩大汽车产品出口成为必要和可能。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力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出口贸易额700亿美元。重点在于推动以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卡车,客车和中低档轿车出口,拓展汽车零部件国外售后维修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车低端市场,综合运用政策手段来扶持自主品牌企业出口,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有关部门也表示,国家将改变对企业“放权让利给好处”的传统思路,动员各方力量助推汽车出口。并提出用10-15年使国产汽车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1/10以上。果真如此,将是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大手笔。也是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一大幸事,喜事、好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出口的春天即将到来。创造中国汽车出口的辉煌已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