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动态信息 >> 新闻正文
福田汽车:驶向国际商用车市场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记者 徐文营 李歆月 发布日期: 2005年9月26日
分享按钮

    2005年,汽车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众多厂家开始追怀过去的美好时光,福田汽车在这不平静的市场中,怀着忐忑的心情注视着在商用车领域诞生不久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出生不久,却不负期待。

    2月26日,北京雪后的阳光温暖炫目,福田30辆45座欧V客车骄傲地伫立在北京市委领导和两会工作人员眼前,前卫的外观,柔和的内饰,它们通过验收,准备乘载两会代表。市委书记刘淇登上欧V高兴地说“‘两会’终于有北京自己的大客车了!”

    3月15日晚,在2005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颁奖现场,福田汽车公司同时获得“最受关注企业奖”和“最佳环保车奖”。世界客车联盟副总裁Marc  Deigens先生说:“以前只知道福田是生产卡车的著名制造商,这次才知道他们也可以生产和欧洲同样品质的客车,我深信欧V可以出口美洲和欧洲。”

    4个月之后,第二届全国客车大赛,福田携欧V八款车型参加了11个奖项的角逐,一举夺得“中国最佳商用车奖”、“中国客车最具发展力产品奖”和“中国最佳客车底盘奖”等多项大奖。

    3月26日,福田在北京发布新闻:奥铃系列新品———超越轻卡、捷运轻卡和萨普皮卡,即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国十大城市同步隆重上市。这是福田继2002年、2004年先后成功推出自主品牌欧曼重卡、欧V客车后的又一重大新品。福田在安全应用方面作了“1+36”项重大技术革新,其中多项技术均为国内首创。

    2005年,的确是福田光芒闪烁、不平凡的一年。而真正令人惊奇的是福田过去的9年,应该叫成长的9年。这9年,中国汽车产业风起云涌,这9年,福田暗暗努力,不仅用100万辆的产销数字创造出中国汽车业增长最快纪录,更在商用车领域,成就了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

    第一,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4年福田汽车以产销34万辆载货车雄踞中国商用车销量榜首,其中,福田时代轻卡自1999年来一直稳坐轻卡市场第一,欧曼重卡投产两年进入行业第四名,奥铃轻卡2004年销量全国排名第三。

    第一,意味福田直抵目标,战略布局从不失误,速度成为自主品牌的助推器。

    第一,意味福田心想事成,基于国际平台的同步开发,成为通往自主品牌的有效路径。

    第一,意味福田有实力给自主品牌打开一扇窗口,让它去国际市场抒发雄心与豪情。

    福田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它很年轻,成立9年,而实际开始生产汽车,步入汽车行业只有7年。它的诞生也颇有意思,叫“百家法人造福田”,一成立就按照

    战略先行 整合资源 速度催生品牌破“土”而出

    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福田宣告成立,在100家发起人的股本中,国有资本占60%以上。两年之后,“福田汽车”(600166)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进入资本市场。

    福田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国企的两个难点:一个是产权多元化;一个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好的开端,福田开始进军汽车产业。

    福田发展的特点是战略先行。在福田,“战略管理学通用,作业管理学丰田”。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邬学斌认为,福田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福田的研发方向,都由战略管理部率先提出。

    过去的9年,在产品方向上,每一个阶段,福田都做出准确取舍。战略的成功,缔造了今天的福田速度。速度催生着福田品牌像一株株春笋,在雨后破土而出。

    1996年至2000年,福田起步,朝何处去?福田人认真思索,避开城市用车市场,福田瞄准城乡接合部、以及城市化进程衍生出的中小城镇市场,决心为城镇和农村提供创业工具。福田党委副书记赵景光回忆当时情景说,创业之初,方向不能错,一旦决策失误,再翻身就难了。

    精准的定位,使福田时代轻卡几乎一夜间,红遍城乡市场,当年销量就跃居国内轻卡市场第一,被消费者亲切称为“福田小卡”。

    时代轻卡成了福田的“摇钱树”,在以后的日子里,时代轻卡紧跟时代,不断升级,从时代到奥玲,从奥玲到正在研发准备明年推出的欧马可,福田轻卡系列占福田总产量的70%以上,而且连续6年销量全国第一。

    城市物流业蓬勃发展,但目前国内能满足高水平物流需求的运输工具相对缺乏,福田开始为这个市场量身定做高端产品————新奥铃系列。产品融入37项技术创新,光彩照人,震惊对手。

    福田的重卡之路,也与众不同。中国重卡市场,一汽、二汽的重卡产品都是从中卡延伸上来,福田直接切入重卡,向下延伸,福田的战略是:“起步,就与世界同步”!欧曼重卡,是福田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一向审慎的福田人拿出10亿元,魄力来自判断:国内中重卡市场有巨大增长空间。欧曼问世两年,2004年销售4.3万辆。

    9月7日,“2005欧曼·欧康杯全国卡车大赛”北京总决赛擂响战鼓,在全国五大分赛区脱颖而出的50多名优秀赛手,驾驶福田欧曼重卡,在A、B两个环形赛道上展开精彩对抗。欧洲卡车大赛推广人史蒂夫·马克拉夫林说,在欧洲卡车大赛赢得比赛的卡车也是卖得最好的车,福田欧曼参赛说明了欧曼重卡的实力。

    欧V是客车市场的黑马。2003年9月16日,福田投资1.6亿元开始组建欧V客车事业部,2004年11月30日,欧V客车下线,距首次获奖仅100天。

    福田人准确把握市场先机,并借助社会资源,快速达成目标,显示出卓越的整合能力。 

    福田一上市,利用三亿元股市融资在全国范围开始大规模资本运作,通过收购、参股、控股迅速将企业做大,在北京、沈阳、长沙等地先后建成福田轻型卡车厂、乘用车厂、发动机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基本完成福田重点企业在全国的布局。并在北京设立经营决策和管理中心,为以后全面战略调整奠定基础。整合的背后,盘活了十几个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避免了近万名国企职工下岗。

    在创业阶段,福田的战略是生存第一,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度过创业时期,从2001年到2005年,福田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在产品上福田不再是单一轻卡而是全系列商用车,包括重卡、客车、SUV等,福田强调技术创新,品牌经营,全面确定商用车发展战略。从2006年到2010年,福田的发展战略是全球化。要将自主品牌推向世界。

    在这个时期,福田重要特点是从借助国内力量走向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利用资源。在人才、技术、资本、管理、营销网络上更深层地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比如与德国奔驰的合作,福田研究院大批引入海外技术人才,引进日本管理专家,培训海外服务商等等。

    9年后的今天,福田总结自己的成功,认为,关键在于领先一步发现市场机会,并以超前的战略研究能力、较强的资源组合能力和价值链运作能力满足市场需要。

    以我为主 放眼全球 同步开发成就品牌魅力 

    在福田,你会见到一位充满激情的“海归”,他就是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邬学斌,这位在美国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搞整车试验和设计的汽车专家,刚刚加盟福田两年,他对汽车、对福田倾注着热爱和憧憬,他和年轻的福田一样散发着活力。回想自己来到福田,在福田工作的感受,邬学斌非常兴奋,他说,自己回国后也看了一些汽车企业,看过福田,觉得福田的品牌不错,在战略研究上有些想法非常好,最重要的是福田的经营管理团队想在汽车领域干出事业。他强调,自己的文化优势、技术优势在福田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底特律,只能发挥技术优势。

    党委副书记赵景光说,品牌是产品之魂,做品牌与做产品同样重要,企业要的是自己的品牌,没必要所有东西都自己来做,可以让外国工程师到国内来做,也可以把项目拿到国外去做,做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的就行了。

    搞研发,必须有一个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做保障。福田以汽车工程研究院为核心,同大专院校、国内外专业设计公司和咨询公司、供应商进行广泛合作,形成“同步开发联合体”。 

    联合体的门槛很高,要求加入的供应商必须有开发能力,供应商参与福田研发,后期供货,福田给予保障。当项目需要供应商介入,供应商就派工程师到福田同步办公。

    开发产品的性能、成本、时间,福田都测算好,并与供应商达成一致,表面看,福田的项目启动比较慢,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

    福田认为在发动机、电控等关键部位与供应商可以密切联系,其它部件的生产都可以社会化。供应商与主机厂同步开发在很多企业都有,福田的特点是规范,福田对此形成一套规范体系,专门在研究院成立一个机构开发部,对同步开发进行管理,每年定期开会交流。

    选择联合体伙伴,福田的原则是:国内国外水平同等,国内优先。福田认为,自主品牌不仅表现在最终产品上,还在于对产业链的支持,有些部件,国内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厂家,没有办法,福田只有把目光投向海外。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邬学斌说,同步研发的好处在于,我知道我需要什么,然后根据我的需要去找合作伙伴,这些伙伴一定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而且转化应用的欲望很强。比如福田最近搞整车安全性的计算机模拟分析,请来美国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很有名。他们派了四个工程师在福田办公。从项目结果看,他们在时间、成本和技术上都满足了福田的要求。合适而不求最好。

    福田认为,国际先进轻卡技术主要在日本、韩国、中国,市场也在这些国家,福田就在日本横滨成立研发中心,收集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招聘日本专家、承担一些开发任务。因为福田推广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福田的日本专家库有50名专家的资料,平均有20个专家工作在福田的研发、质量、生产、和管理部门。下一步福田计划把专家库扩展到韩国去,把韩国专家纳入招聘计划。

    对国际专业咨询公司,主要选择一些行业著名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比如奥地利AVL咨询公司,主要设计发动机,福田派出工程师去奥地利与AVL的工程师一起开发,改进燃烧系统。在柴油机和底盘电控技术方面,福田与博世合作。英国莲花公司的整车匹配技术,美国威世通的内饰设计在福田产品上都一试身手。

    邬学斌认为,汽车设计,关键要考虑目标用户需求什么。福田每一种车型的整车设计目标都分解为16个技术指标,研发人员就是在这16个技术指标当中,考虑成本、法规各方面因素,寻找一个相对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能够使产品性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甚至超过用户预期。自主知识产权,就是设定分解这些目标的能力。自主研发,就是在这些目标中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指标设计得合理与否,用户说了算。

    联合开发,怎样体现以我为主?邬学斌介绍,所有的开发目标都是福田设定的,成本问题,研发部门都预先同采购、营销部门沟通好,项目的目标、预算、时间都由福田说了算,为什么又要共同开发呢,因为专业分工是大趋势,在福田设定的框架内,还要发挥合作伙伴的主观能动性,到了对方熟悉的专业系统,究竟怎样满足福田的目标要求,合作伙伴有充分的建议权。比如,汽车空调,在多少时间内达到车内制冷要求,福田提出规定,用什么样的冷凝器制冷,空调厂家说了算。

    同步开发,其它企业也可以做。邬学斌认为,不能效仿的是福田的研发方案、目标设定值。他强调,开发最重要的是人,其次是手段。邬学斌很感触地说,研发其实很苦,客观看,国内在手段、经验上同世界巨头差距不小,未来还会有正面冲突,如果没有一种赶超的气势,如果不脚踏实地的努力,只做一些表面东西,福田不可能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研发团队。

    福田在研发环节上重视成本控制。

    邬学斌说,有一次,一个美国公司与福田同步开发项目,美国公司对项目价格控制也很严,动辄报到总部去审批,对方代表与邬学斌早在底特律就认识,对方测算下来与福田要求的成本差50元,邬学斌对技术方案做了仔细研究,发现对方过度照搬美国标准,后来座椅靠板不用金属,换另一种材料,省下30元,座椅与地板的连接上通过优化又节省20元,最终让合作方达到福田的目标成本。邬学斌说,这样做并不苛刻,我对工程师的要求是:“如果是你自己的钱,你会怎么做,你遵照这个要求做到了,没有人怪你!”

    福田的自主知识产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好的产品概念。进入开发阶段,福田的技术水平表现在十六个指标的确定。

    发动机这个心脏,怎样完美和谐地嵌在整车躯体里,福田人倾注了最多心血。

    发动机和整车的匹配,福田人认为最重要。福田人说,自己匹配的车开起来和竞争对手的车就是不一样。福田掌握的匹配技术有电喷,一些附件去外国公司购买,但匹配完全靠福田自己。为什么要自己匹配,因为零部件公司进行匹配,它们为主机厂编写相同的匹配软件,必然造成产品的差异化降低,福田自己动手,可以根据用户需要、不同工况进行调整。解决匹配问题,一个是从国外直接引进匹配人才;其次,福田从末端的匹配技术下手,向起点的软件编写拓展,很快形成匹配能力。

    人机工程学是世界汽车行业的前沿学科,要想自主开发,在这个领域一定要有自己的指标体系和校核手段。不久前,福田与通用、福特等巨头在奥地利共聚一堂,第一次在国际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机工程学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做了大胆探索。

    让福田研究人员高兴的是,新的汽车工程研究院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今年9月奠基,将建成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2004年,福田共获得专利数119件,研发投入7.1亿元。

    福田的同步开发如火如荼,去年,研究院对外合作签了186个合同,今年上半年是183个,对外合作的力度大大加强。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国际化之路打开品牌视野

    福田在合资、合作中,既保留自己品牌,又借合资、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最终实现自主品牌的全球化,这就是福田的道路。

    企业需要自主品牌、需要自主知识产权,但不能排斥先进技术。

    赵景光说,合资企业,通常是洋品牌主导,而福田是双品牌战略,1+1战略,将来的合资企业既生产洋品牌,也生产自主品牌,两个品牌共存,占主导地位的是福田的自主品牌。

    世界汽车巨头奔驰为什么选择福田,曾经是很多人的疑问。

    记者了解到,奔驰最先在中国选择的合作伙伴是一汽,后来才与福田接触。此前,奔驰已经对福田进行了详细考察,奔驰首先看好中国重卡市场,再是看好福田的发展速度,他们称赞福田拥有亚洲最好的重卡工厂。此外,奔驰感觉在理念上同福田比较接近,奔驰认同福田对汽车产业的理解,发现福田有一群认真做企业的人。

    从2002年开始,奔驰与福田频繁接触,到2003年9月8日,奔驰与北汽控股签订框架协议,奔驰和福田正式启动合资合作进程。奔驰始终对福田的发展速度比较惊奇,福田人认为,奔驰最看重福田的是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市场运作能力。

    而网络共享,是福田人对外合作的真正原动力。奔驰车的全球网络可为福田的自主品牌提供渠道,福田汽车即便去不了德国,进入非洲、中东、独联体、南美市场应该有希望。奔驰通过与福田的合作,实现了它全球化中的亚洲战略,而福田通过与奔驰的合资实现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

    福田人认为,讲自主品牌,与合资、合作不矛盾,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必须是以我为主的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失去自我,换句话说,不能仅仅成为别人全球化中的一部分。

    从自主经营转向合资、合作经营,只是福田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方面。

    产品出口,一直是福田人努力的方向。福田海外事业部负责人周亮说,今年开始,福田海外业务从零部件出口转向产品出口。早在几年前,福田就陆续在巴基斯坦、乌克兰、越南建成CKD工厂,计划中的俄罗斯、伊朗、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的工厂也在筹建中,在此基础上,在海外建设合资或独资企业也已列入规划。2004年,福田商用车直接出口5000台,间接出口4000台。名列同行业出口第一。

    福田人知道,跨国销售产品远远不够,服务创造价值,在国际市场形成良好口碑,必须靠服务,服务凝聚成品牌。

    福田已经9岁了,生产汽车实际上只有7年,福田在中外汽车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赵景光说,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两大领域可以大有作为:一个是商用车,一个是经济型轿车。

    在商用车领域,福田凭借一流的战略研究水平、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使福田汽车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在乘用车领域,福田也将掀开神秘的面纱,带给准备走向世界的中国汽车产业一份鼓励、一份豪情!

福田的欧V生产线。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