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5年6月末,我国共生产客车整车84628辆,销售客车整车83357辆,分别同比下降6.18%和6.30%。其中大型客车整车累计产销8340辆和8354辆,分别同比增长24.55%和27.04%;大型客车底盘累计产销3671辆和3885辆,分别同比增长-1.21%和5.80%。比较可知,在商用车整车八大类细分车型中,大客整车市场可谓一支独秀,是何因素导致大客行业连续5年一路走高?下半年还会强势依旧吗?
2005年上半年市场分析
进入2005年以后,我国的汽车统计也开始实施新的分类标准。即将原有的客车、货车和轿车重新划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而由客车和货车组成的商用车又按照细分程度不同,分别划分为整车和非完整车辆(即底盘)。客车原本单纯以车身长度为标准的划分方法,也被国际上通用的按功能分类的方法所取代。本次分析也将从整车和非完整车辆两部分入手。
市场特征分析
(1)整车市场
从表1横向比较可知,2005年上半年大客整车在整个车市的表现,同2004年一样,依然是最耀眼的亮点,比整个汽车市场增幅要高17.69个百分点,与大幅下挫的轻、中客市场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占整个客车的市场份额也比2004年提高了4.54个百分点。若从图2纵向比较来分析,虽然今年大客整车的市场增速比2004年有大幅降低,但其27.04%的增速,在近两年国际、国内的低迷车市中,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值。
由图2可知,从2001年至今,大客市场连续4年半高速增长,这其中的长期原因有:第一是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城市公交车更新升级加快,如观光客车、空调客车、专线客车等,以及低污染的气体燃料客车等。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快发展期,有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程度将达到45%,约有6.24亿人在城市内和城市间靠公交大客运行。第二是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相当迅速,已达每年建成上万公里的水平,到今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2.5万公里,这将有力地推动大型客车产业的发展。第三是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以来,随着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旅游车需求迅速增加,年需求量在8000辆以上。第四,大客是我国汽车行业少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子行业,抗周期性特征明显,出口潜力巨大。
若从近期利好因素分析,主要有:第一,政策方面的积极影响,2004年3月,建设部出台《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和11月发布的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确定我国的城市交通以道路公共交通为主,拉动了以我国大中型客车的发展。第二,消费环境的改善,取消和禁止乱收费等为公路客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三,相对于中、轻客车型而言,近年大型客车向高端豪华发展,利润空间最大,相关生产企业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和技术、服务的不断升级。第四,近两个月钢铁、石化等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或预期下跌减轻了大客的成本压力。
此外,从表3中上半年大客整车与底盘月销量环比情况看,前者销量的高点出现在1、4月份,其原因是1月份受04年大客的高增长惯性拉动,4月份受“五一”黄金周的效应拉动;而2月份由于受春节长假的影响再加上全国汽车整体市场的低迷,故出现销售谷底;5、6月份销量比4月份有较大的下滑,主要原因则是5月份减少了7个工作日,而6月份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价格便宜的改装大客上。总之,上半年份的大客市场,一直在高位运行。
(2)非完整车辆市场
今年客车的统计数据与往年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原来的整体数据划分为整车和非完整车辆(底盘)两个部分,这既杜绝了原来一个底盘可能上报两次的尴尬局面,又使客车从业者更清晰明了地把脉我国客车市场的现状。今年上半年,我国大型客车底盘共计产销3671辆和3885辆,分别同比增长—1.21%和5.80%。
与整车市场不同,上半年大客底盘市场表现低迷,说明大客市场已日趋成熟,因为大客底盘主要销给一些小型企业进行改装,而这类大客虽以低价位的比价优势曾一度抢夺部分市场份额,但却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不过,由于近期客车市场整体价格的上涨,故6月份消费者又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价格便宜的改装大客上,从而导致6月大客底盘市场急剧升温。
下半年及后市展望
下半年市场:强势依旧
因为前述四大近期利好因素短期不会改变,预计下半年大客市场的走向,强势依旧。具体从数据上讲,在2004年销量的基础上,预计2005年大客整车全年销量将增长20%—25%。
未来3—5年市场: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今年底,汽车客运量水平将达到年完成道路客运量180亿人次,全国营运客车总量达到163万辆,其中从事班车、包车、旅游车客运的大中型客车总量达64万辆;到2010年,全国营运客车总量达到220万辆,其中大中型客车总量达到90万辆。仅这一块市场,近5年每年就有5万辆左右的大中型客车需求。
同时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城市人口将由目前的不到5亿增加到6.28亿,5年内将有1.0亿一1.2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这将全面推进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按照目前城镇人口每千人拥有0.6辆车统计,目前投入运营的城市客车约有26.4万辆;到2010年按每千人拥有一辆城市客车计算,城市公交客车至少要达到63万辆,平均每年至少要增加3万至4万辆;加上报废更新,平均每年必须相应增加5.5万辆左右。这5.5万辆加上上述的5万辆就是年需求大中型客车约10.5万辆,而去年全国年产大中型客车不到8万辆,缺口2.57辆,达31.25%。
此外,就我国最大的北京公交市场来看,北京申奥成功,对于城市客车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到2008年,北京市的公交保有量将从现在的1.8万多辆增加到2.3万多辆。而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也无疑会带动上海公交客车的更新和发展。上海公交市场在车辆数量上相对稳定,档次水平逐年提高,每年将有2000辆以上的公交车辆需要更新,越来越多的环保公交车、低地板新型公交车将驶上街头。而华南及珠江三角地区,每年城市公交和长途客运量就突破45亿人次,对各类大型客车的需求更是占到全国市场的40%以上,整个南中国大客市场是前几年及未来3—5年内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地区,堪与京沪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以上是未来3—5年内拉动大客市场增长的主要有利因素。但从目前大客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也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第一,运力过剩的矛盾在不少地区依然突出。从2003年以来,运力过剩逐渐成为公路客运市场的主要矛盾之一,受其影响,客车用户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差。在火车多次提速的冲击下,公路客运受到了更大的挤压,从而影响了上端的客车需求。
第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相应车贷门槛的提高。第三,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上的产品不论是外型,还是基本配置各家都基本差不多,缺少个性,没有差异。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行业的产品竞争所致,客车行业还没有上升到品牌竞争的水平。第四,大中客车的主要和关键技术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大多数企业主要沿用载货车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平台,因此难以遵循大中客车本身的要求特点,从而造成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第五,大中客车产业的组织模式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虽然从专用原材料。专用底盘到车身的开发设计以及相关的辅助系统已经形成了专业化,但是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套性,即产业内部缺乏通用性,市场不能被充分利用,进而规模化效应的发挥受到抑制。第六,整车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于零部件及底盘类企业。目前我国的一些大中客车企业,主要依靠外部采购的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使得企业的利润水平都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大客市场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预计未来3—5年大客市场的实际增长速度要远比理论增速31.25%低很多,但会高于汽车行业整体平均水平,具体增长率数值将在15%一2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