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2004年:客车技术提升利润
文章来源: 《商用汽车》(2005年第7期) 作者:容炳东 发布日期: 2005年8月29日
分享按钮

  增加企业利润成为2004年大中型客车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此目标的激励下,大中型客车技术得到极大提升。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底盘的稳定性能

  业内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客车技术在底盘”,而动力总成零部件产品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国产客车底盘性能不如人意,客户对于国产客车的价值仅仅是多种价格的累计,不存在附加价值。

  底盘稳定性是目前客运企业非常注重的,但这也恰恰是目前国产客车产品质量中最薄弱的一环,是国产客车进入主流客运市场的重要瓶颈。

  为了摆脱国产客车进入不了高档客运的状况,客车企业开始采用进口零部件组装底盘,追求底盘的高稳定性来冲击高档客车市场,获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

  由表1可见,上述车型在2004年市场业绩并不优秀,说明采用进口总成自制底盘的进程极其艰难,主要是产品的稳定性无法达到高速客运的要求;但由于这是国产客车进军高档客车市场、提升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相信客车龙头企业会沿着这一途径走到底。2005年6月18日金旅客车发布信息:一款采用欧洲斯堪尼亚底盘等先进技术,具有高可靠性、超豪华配置的新款客车将在2006年初推出,每辆价格将达180万~200万元。无论金旅是否可以成功,相信后续会有企业继续努力。

  无论如何,客车行业的漫漫高档路,有智者将继续求索。

  挖掘新的空白市场,争取通过差异化来增加企业利润

  (1)新型团体客车租赁市场出现,多家企业成功推出新品。

  2003年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的班车租赁市场的诞生,使得班车的使用特征发生变化,由原来单纯的为企业服务转化为周一至周五作企业班车用,周末对社会租赁,进入包括旅游在内的多种租赁市场。这种适应多种细分市场的生产资料特性对于客车营销以及技术特点产生深刻影响。

  表2中车型在2004—2005年的市场销售良好,而且随着租赁行业打出“签订2年合同,可以提供客户自选品牌新车”的行规,租赁客车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对于金龙、宇通来说这将是持续的巨大市场。

  (2)根据新的标准,主流企业推出13.7m产品,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技术形象。

  2004年新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出台,该标准“车辆外廓尺寸最大限值”一栏中,规定客车车长最大限值由原来的12m增加到13.7m,宽度也由2.5m的限制增加到2.55m。

  主流厂家纷纷推出13.7m客车,希望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率先进入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目前可以生产13.7m客车的厂家主要是金龙、宇通、黄海等,市场主要是卧铺客车以及公交车。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以获取利润

  2004年,客车产业一系列的技术及工艺研究成果率先在大车系列中得到应用,大大促进了客车技术发展的水平。

  (1)随着国家第2段噪声标准的实施,各厂家产品降噪研究全面展开。

  例如,2004年金龙客车的大车产品率先应用欧洲技术(发动机舱采用角传动方式)并取得明显效果,提高了产品的乘坐舒适性能。

  (2)车辆优化设计及降低自质量成为各厂家技术攻关的方向之一。

  国家对于车辆实际自质量的考核,以及客车等级对于比功率的要求,使得优化结构设计、降低车辆自质量成为各主流厂家率先攻关的选择,车辆自质量的降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性。

  包括铝合金、塑料材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在内的轻量化材料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国产客车除了传统的手糊工艺外,已经开始应用玻璃钢SMC模压以及RTM注射成型工艺。

  (3)车辆主动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多种主动安全部件广泛应用。

  除了传统的ABS普遍被采用外,ASR、缓速器、行车记录仪、前盘后鼓制动装置也在客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在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下,12t以上运营车辆上ABS成为标配,行车记录仪成为所有运营车辆的必选装置。

  (4)车辆被动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3年以前,国产客车厂家对于车辆的被动安全考虑较少,2004年开始,客车厂家在车身强度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车身骨架多进行优化设计,特别是金龙客车XMQ6118、XMQ6886系列产品率先通过最严格的ECE-R66标准考核。

  安全带等装置更多地被接受和使用,2004年公交客车驾驶员安全带也强制性成为标准配置。

  发动机舱自动灭火率先在金龙客车10m以上大车标B2,并在行业内部推广。

  (5)CAN,总线控制系统得到应用。

  该技术代表了目前欧洲最先进的控制技术。在客车业的应用中,可以简化整车线束,提高整车电气线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维修性,具有数据共享和配置灵活的优点,使客车具有电子化、网络化、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

  2004年,KLQ6129系列产品标配CAN总线。目前,至少有6家国内客车企业在试装CAN,总线。金龙客车则率先在大车系列全面加装CAN总线,在哈尔滨等地区取得良好效果。

  2005年6月20日,CAN总线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诸多企业派人参加,很少有新技术应用采用如此大的声势,可见业内对于CAN,总线技术的信心之大、期望之高。

  结束语客车产业很多新技术来源于客车厂和配套零部件企业的共同努力,对于客车企业来说并不是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所以,需要整个产业链上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努力,提升技术水准,继续努力”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良性循环。

  客车的产品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动态的。只有在经营过程中获取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才是经营永恒不变的追求,2005年客车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会按照“获取合理的利润”这个方向继续发展。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