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信息网 >> 市场分析 >> 新闻正文
从第18届世界客车博览会看欧洲客车的新动向
文章来源: 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28日
分享按钮
    第18届世界客车博览会(即比利时客车展),日前在比利时南部边陲小镇科特赖克落下帷幕。两年一次的这一展会,是欧洲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专业化的以客车产品为中心的展览。
    该展4万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以及307家参展商,虽然无法与动辄十几万平方米的国际知名轿车展,或二十多万平方米的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相比,但对客车行业的业内人士来说,这里却是一个最好的相互交流的客车沙龙。
    因此,尽管逢双年举办的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规模已够庞大,但逢单年时,国际大牌客车制造商如奔驰、曼、沃尔沃等依然悉数相聚在此。并且带来了比汉诺威车展更多的客车产品。
    参观该车展,人们可以发现,欧洲的客车工业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在领先的位置。戴-克麾下的赛特拉,曼旗下的尼奥普兰,引领客车发展潮流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就连那些人们步态熟悉的欧洲客车品牌,其产品新颖的造型以及细微之处的精致程度,也足以令人赞叹。
    通过观展,记者感到,本届展会上客车产品有三方面的发展动向。
    城市客车低地板化
    城市客车低地板化,在我国只是近两年的事,而且进展缓慢。但在欧洲,城市客车低地板化已经得到了全面普及。在车展上,95%的城市客车是低地板的,极少数的城市客车是低入口。
    低地板化不仅体现在大中型城市公交车上,就连轻型的社区巴士,甚至更小的一些像海狮那样的面包车,包括小型的校车,进入车内往下一看,也是低地板的。
    在车展外的现实生活中,低地板公交车的普及率也相当高。记者到货过欧洲的国家不多,但所能看到的公交车,凡是新一点儿的,仔细一看基本都是低地板。更何况有轨电车和带“大辫子”的无轨电车,也是低地板的。
    因此,可以说,低地板公交客车在欧洲已经得到全面普及。当然,那些陈旧的公交车,二级或三级踏步的也有,而且也没有完全退出运营,但那毕竟是将更新的老车。看上去新一些的公交车,根本没有高地板的车在运营。
    客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零部件行业的支撑。低地板车的关键总成是门式桥,我国低地板客车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此。国内生产门式桥的企业,目前能大批量生产的还没有,面对城市公交低地板化这一趋势。但愿国内门式桥生产企业能够快快成长。 
    细节成为制造商关注焦点
    “成败在细节”这句话,用在客车制造商同样适用,而且恰如其分。在当前客车制造业尚无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制造商之间互相比拼的地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细节。对于客车内部来说,内饰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手感如何、细微之处的工艺处理等等,都是厂家关心的重点。从车身外部来说,车门的位置、开启的方式以及灯具的款式等,也是专业人士不肯错过的看点。
    我们往往有这种感觉:面对同样的配置的大客车,国产的与合资的或技术引进车型相比,总会令人感到有些差距。尽管配制都一样,人们还是觉得国外品牌的车好。为什么?其实就是细微之处不如人家。所以,国内企业对此高度重视。别总把细节当小事。因为“成败在细节。”
    大客车的设计轿车化
    在展会期间,主办方专门组织了一个“中国客车设计日”的活动,相当于国内的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做专题发言的欧洲客车资深人士、鲍比设计公司的的鲍比先生,在介绍欧洲客车的设计发展过程时说,当今欧洲客车的设计正向轿车化的方向发展,他的话在车展上得到印证。
    记者看到,轿车化的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车内广泛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座椅靠背后的液晶电视更是不在话下。虽然有可能是作为选装件配置,但这一趋势却十分明显。
    二是前风挡玻璃顶窗化。轿车的车顶可以带天窗,而大客车的车顶有空调等设备,不便于完全采取轿车那样的设计形式,但就前风挡玻璃尽量向上延伸一直到车顶。再向后延伸,使这块大玻璃即是前风挡,又是车顶的一部分。
    大胆的设计,使车内的视野和光照度大增,成为当今引领潮流的一种风格,获得欧洲商用车编辑协会(ACE)颁发的2006年欧洲客车年度大奖的尼奥普兰“星际线”豪华大客。和土耳其TEMSA公司推出的双后桥大客车,其前风挡的设计都具有这一特点。
    据说,这一设计对车身的整体应力分布要求较高,车身各部受力要十分均匀。否则,车身在颠簸状况下扭动,很容易将风挡玻璃扭裂甚至扭碎,所以模仿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由此可见,只要敢于创新,而且技术领先,就不怕别人模仿。三是前脸设计由“大嘴”转向“小嘴”。与欧洲轿车前脸造型出现的“大嘴”化潮流相反,欧洲大客车前脸设计正在出现“小嘴”化的动向。由于发动机基本都是后置的,车头无需张的“嘴”进气,所以有厂家把车头设计成类似轿车一般的风格,显得非常别出心裁。
 
(值班编辑:吴奇)
信息检索
新闻阅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