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走出低谷
"这个月的订单比较多,因此需要周末加班。"带领记者察看厂区的亚奔销售公司综合管理科经理宋法海告诉记者,"今年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亚奔到现在为止已经销售了1100多辆客车。"
记者看到,厂区停车场上停着不少新车。宋法海指着这些车告诉记者:"这些车都已经订出去了,即将发运。那辆中国乳腺普查车,里面装着比利时的医疗器械,每辆车价格高达400万元。车里的仪器对车辆的要求很高,我们做出的样车达到了标准,因此被选中。"
宋法海接着向记者介绍:"这几辆公交车,是8月26日签订的30辆车1000万元购车合同。这家用户是看中亚奔的公交车今年在北京中了标,北京一共订了我们100辆公交车,都是我们专门为北京开发的,全都达到了欧Ⅲ排放标准。"
宋法海并没有回避亚奔自从1997年合资以来,销量每年都在下滑的事实。他告诉记者,2004年的销量仅为1200多辆。但从今年开始,亚奔的销量开始大幅上升。"以前亚奔的产品开发被淡化了,一直没有新产品上市,造成我们的销量一直在下滑。后来,在企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认识到'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靠自己'。现在我们在产品开发上不等不靠,新产品已陆续出台。因此今年的销售止住了下滑趋势,开始增长.
合资后走过一段弯路
亚奔合资后产量逐年下降,其中原因,媒体议论很多。面对这个问题,宋法海作为一名从合资公司成立起就一直在亚奔工作的老员工,谈了他自己的看法:"合资后,我们的确走了一些弯路。"他认为,有3个方面的原因比较重要。
首先是合资后,企业的体制没有任何变化。1997年合资时,应该说是强强联合。正因为当时的业绩好,合资后就没有进行任何的体制改革。纵观国内搞得好的客车企业,都是在体制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亚星-奔驰虽然合了资,但企业的体制一直没变,这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在引进奔驰车型上也不成功。造成这样的后果,中外双方都有责任。奔驰方是低估了中国市场对客车的要求,而中方则是急于求成,没能等到德国奔驰为中国市场开发出新产品,就用现成的巴西产底盘、澳大利亚的车身,匆匆上马,快速投产。用户使用这样的车型不久后,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这对企业的品牌影响很大。
还有,就是总认为奔驰方技术力量强,会提供比国内更好的车型,放弃了自主研发。事实上,国外客车车型变化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中国客车市场对新车的追求速度。同时,奔驰方面也基本没有提供什么后续更新的车型。因此,亚奔一直没有什么新产品上市。一些老用户更换新车时,也因为我们没有新产品而选用了别的品牌客车。这就难免使销量下滑、市场份额下降。
憋着一股重振雄风的劲
面对不堪回首的经历,宋法海对未来却很乐观,"我们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前年开始自己动手,研发新产品。今年我们的新品逐渐出台,市场销售也有了大幅提高。大家都越来越有信心。"宋法海告诉记者,虽然企业很困难,但仍有很多员工坚持下来,"我们的基础是很好的。虽然这些年我们的设备没有太多更新,但现在很多国内客车企业更新过的设备,还不如我们或跟我们差不多。我们的工人技术水平高,研发人员也有相当的实力?quot;
为了给这些话作注,宋法海专门带记者参观了试制车间。里面的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工作,"我们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开发的新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足可以看出我们的研发实力。"
宋法海在给记者展示企业的实力时,言语里还是有些"痛"。"其实这么多年来,大家眼睁睁看着这么好一个企业,销量逐年下滑,很是痛心疾首。企业去年只卖了1300多辆车,但我们这些老人都没有离开亚星-奔驰。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我们都想重振亚星-奔驰的雄风。"
最让宋法海难过的是,现在的外部环境对亚星-奔驰并不是很有利,主要是因为顾雏军的影响。"其实,亚星-奔驰本来与顾雏军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外界总以为我们受了顾雏军的影响。现在有些银行和企业甚至要让我们出证明,说明我们与顾雏军无关。还有一些银行和企业索性就不跟我们来往。另外,在股权的问题上也还不明了,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敢大胆去干。"
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宋法海仍然有信心,"不管将来50%的股权属于谁,都不会影响我们坚定不移发展亚星-奔驰的决心。今年我们在全国各省、市的巡展搞得有声有色,效果也不错。我们在外地搞巡展的人员已经有很久没有回家了,但大家的斗志都很高。因为我们憋着一口气,我们这些亚星-奔驰人,一定要让亚奔重新辉煌。将来不管股东是谁,相信都会支持我们。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